田曉寧
互聯網融合傳播的出現逐漸培養出一批新時代的視覺受眾,傳統電視新聞不得不進行改革,新聞大片便是電視新聞迎合視覺時代進行改革的成果之一。新聞大片的研究學者不在少數,譬如黃思的《主體報道“大片化”趨勢探索——以〈廣西新聞>“特稿”為例》、李越勝的《為人民抒懷,做新聞大片——湖南衛視〈為了人民>系列報道創作談》等,這些大多是從新聞業務的角度、采取典型文本分析的方法對目前出現的新聞大片現象進行解讀。那么,新聞大片究竟產生于何種社會文化背景?又如何應對社會文化?最后將何去何從?本文將從視覺時代的大背景出發,探索新聞大片的產生,分析新聞大片的特征與受眾,從而探索新聞大片的本質去向。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學》中就人們的“觀看”這一行為有所論述,“無論我們將有所作為,或竟是無所作為,較之其他感覺,我們都特愛觀看。理由是:能使我們認知事物,并顯明事物之間的許多差別,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視覺者最多。”“觀看”是我們認知事物第一愛用的感官,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人群尤其如此,他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人更喜歡觀看,媒介技術為都市人提供了隨時隨地觀看圖像、獲知消息的便攜工具。反過來,都市人也逐漸習慣“觀看”的閱讀方式,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使我們不斷地將碎片化的時間放置在于快速的視覺刺激中,再也無法輕松地融入深度的文字閱讀中,這些都驗證了視覺時代的到來。針對當今以視覺信息為主的電視等電子多媒體成為社會強勢媒體、印刷媒體的視覺傳播日益受到重視的現象,一些學者把我們所處的時代稱為“視覺文化的時代”,簡稱“視覺時代”。在視覺時代中,形象打敗文字、審美代替思考,視覺話語取代了文字話語占據新聞媒體的主導地位,新聞大片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從達爾蓋發明攝影術到逐漸擴大圖片版面的報刊媒體,再到聲畫具備的電視新聞,最后到多媒體融合的網絡新聞,大眾媒介技術的發展不斷推動著新聞媒體的一步步變革。另外,近年來電視媒體在網絡新媒體的沖擊下開始進行不斷改革,在央視的帶領下出現了綜藝大片、體育大片、財經大片等各種電視大片,新聞媒體也放下了以往嚴肅呆板的定位,開始新聞大片的探索。新聞大片正是電視新聞媒體在現有媒介技術的基礎上,受現代視覺文化的熏陶,運用電影大片的制作手法,對傳統電視的主題報道進行的創新改革。央視的《家風是什么》《大國工匠》《還看今朝》,湖南衛視的《縣委大院》《絕對忠誠》,這些都是新聞大片的典型代表。它們不僅緊扣時代主題,同時契合受眾的視聽享受,通過靈活創新的手法傳播主流價值觀。
視覺時代的到來促進了傳統電視新聞的改革,從而催生了新聞大片;反過來,新聞大片迎合視覺時代的敘事特征,形成了一套不同于以往主體報道的生產方式,它們通過這些視覺性特征吸引受眾,培養了一批不同于傳統新聞的視覺受眾,這些視覺受眾的不斷普遍化又激勵了新聞大片的普遍化,兩者相互促成。
新聞大片對視覺時代的迎合表現在其區別于傳統主體報道的生產方式和敘述手法上。
傳統主題報道往往形成一種定式:“長期以來,主體報道一般都是這樣的攝制手法——‘點線面’結合,也叫‘三段論’:一個新聞事實帶一兩個同期,即‘由頭’,然后是幾條措施帶一個采訪,最后是大段的經驗總結加一個同期告訴觀眾‘下一步打算’。”這樣固定模式的拍攝不免枯燥乏味,而被業界稱為新聞大片的主題報道從拍攝策劃就開始摒棄了以往的傳統做法,體現了大片風范。首先,新聞大片一般擁有大投入的電視媒體平臺,資金充足為高配置的拍攝提供了基礎,例如,湖南衛視播出的《為了人民》系列報道,分別指派8個攝制組前往不同的拍攝地進行拍攝,并大量使用了延時拍攝、高速攝像機、航拍等機器,才拍攝出具有強視覺沖擊的震撼畫面。其次,新聞大片在拍攝過程中,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采訪手段和人物拍攝。記者深入采訪對象生活,挖掘采訪對象的內在亮點,以采訪問題帶入拍攝細節,使人物鮮活親近,摒棄以往呆板僵硬式的述說。最后,新聞大片的呈現離不開精致的剪輯,目前,很多播出的新聞大片主要以系列報道為主,每集保持在10~20 min,所以,如何篩選和濃縮大量的拍攝素材,同時又保證故事順暢、邏輯合理且不偏離主流價值觀的弘揚,在此過程中剪輯尤其重要。新聞大片在此借鑒了電影大片的剪輯手法,如選擇性保留現場音樂和適當的配樂結合、重點畫面做特級渲染、具有設計感的字幕添加等,一幀一幀精雕細琢,才有了最后完美的呈現。
概括之,“視覺文化的特征可以概括為:圖像化、情感化、游戲化、欲望化、形象化、幽默感、去中心、去權威”,新聞大片全新的敘述手法完全不同于以往傳統的電視新聞播報,其完全契合了視覺文化的特征。首先,新聞大片的畫面更加注重形象化、去中心、去權威。新聞大片的拍攝構圖基本效仿電影拍攝,使其審美性更高;細節抓取、拍攝取材效仿紀錄片,使其更接地氣、更親近生活。其次,新聞大片中所包含的人物同期聲、獨白、配樂等聲音元素更加傾向于情感化、圖像化。新聞系列片中的每集報道都會提取一句話,一個既能概括故事主線、人物特征又能直擊觀眾心靈的代表性“口號”,以情感引發受眾青睞。另外,新聞大片相較于以往保留了更多主體人物的同期聲,減少古典宏大的配樂、增加更貼近畫面內容的通俗配樂和獨白,這些都體現了新聞大片的去權威和去中心。最后,新聞大片的剪裁更傾向于游戲化、幽默感、情感化、欲望化,以往八股文式的新聞剪輯步驟呆板無趣,新聞大片卻將有限的人物和素材進行深入挖掘、串聯細節,然后有序地理順情節邏輯,將報道主題剪裁成一個有血有肉、波折起伏的故事新聞,更加富有生機活力。新聞大片正是通過畫面、聲音、剪裁這三個主要方面的創新敘述,使電視新聞得以適應視覺時代的媒體競爭環境,在新聞受眾心中贏得一席之地。
“受眾在觀看影視作品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起來的視覺經驗,使他們對影像中經常出現的鏡頭切換產生了適應性反應,且習以為常”,近年來的電影、電視、廣告大片不斷出現在人們視野中,使受眾對于極致畫面的視覺沖擊形成適應。“人類適應性的反應一旦作為文化傳統積淀并流傳下來,受眾的視聽感知就會受到訓練,不斷地積累有關影視藝術形式的經驗”,視覺文化語境中的受眾視聽感知受到訓練,即使是觀看以真實性為準則的新聞播報,受眾也追求與眾不同的視覺和心靈體驗。這種新型的視覺受眾,在傳統的求真、求近、求易等基礎心理需求上,更傾向于求趣的心理需求,這種求趣包括視覺上的求趣和心靈上的求趣。新聞大片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使觀眾不僅可以享受視覺、聽覺的感官刺激和享受,更能體驗波蕩起伏的心靈游戲。新聞大片同樣是電視新聞迎合視覺受眾的產物,視覺受眾不應是電視新聞改革的唯一參考因素,電視新聞在貼近受眾時,更應肩負起正確引導受眾的責任。
自從電視媒介普及以來,電視新聞的節目形式就處于不斷創新與發展之中,從最初簡單的口播新聞、圖像新聞,到后來的視頻新聞、新聞評論,再到現在深度報道、專題報道,節目形式隨著社會文化的變化和公民媒介素養的提高而不斷變化和豐富。新聞大片是視覺文化背景下的產物,視覺文化培養視覺受眾,視覺受眾要求新聞的視覺化。但是,電視新聞要想吸引受眾,不僅需要外在形式的創新,更需要新聞內容的挖掘。對于新聞大片而言,視覺是外在手段,內容才是其實質,新聞大片若想在眾多新聞節目形式中脫穎而出,并在不斷變化的社會文化語境中保留一席之地,必定需要深度挖掘主題內容,把握正確的價值引導,將外在形式和內在實質進行融會貫通。目前所推出的新聞大片,正是將電影拍攝的手法和敘事邏輯與新聞報道相結合,使新聞變得有趣有料,受到受眾喜愛,但不免也存在一些借鑒過度的痕跡,如人物敘述的過度故事化、神話化。因此,新聞大片如何把握好外在視覺形式與內在實質內容之間的平衡與融合,給受眾提供更好觀感的同時又引導受眾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值得更多電視新聞人更為深入地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黃燦.漂浮的心象·精神障礙患者原生藝術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
[2]曾慶香.大眾傳播符號·幻象與巫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
[3]李法寶.影視受眾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
[4]劉毅,鄭建武,潘文功.創新重大主題宣傳、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兼論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大片”現象[J].東南傳播,2017(11):1-3.
[5]黃思.主題報道“大片化”趨勢探索——以《廣西新聞》“特稿”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7(4):119-120.
[6]徐小立,秦志希.論“視覺時代”的閱讀[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64-69.
[7]李越勝.為人民抒懷,做新聞大片——湖南衛視《為了人民》系列報道創作談[J].新聞戰線,2017(19):124-125.
[8]本刊編輯部.央視引領中國電視媒體進入大片時代[J].聲屏世界·廣告人,2013(12):107-108.
[9]曾慶香,張楠,王肖邦.網絡符號:視覺時代的交流[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6.
[10]鮑風波.視覺文化時代電視新聞節目形式的藝術性研究[J].新聞傳播,2014(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