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峰
紀錄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現代電影藝術的載體,著名電影制作人盧米埃爾兄弟曾拍攝過系列實驗影片,正是這些影片開啟了電影藝術的大門,也被稱作“行走的照片”。這些照片沒有后期處理、沒有演員參與其中、更沒有事先安排好的影片劇情,只是單純記錄發生事件的內容。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紀錄片傳播逐漸朝著新媒體平臺過渡,進一步推動了紀錄片產業發展。
所謂電視紀錄片即在電視上播出的節目,該模式出現在電視產生后。我國早期紀錄片創作面臨樣式單一、紀錄手法陳舊、選材面狹窄等問題,再加上部分紀錄片作品具有濃重的說教意味,與觀眾距離較遠[1]。21世紀,很多電視臺在高速發展的經濟背景下紛紛改革,評價電視節目內容的重要參考依據為收視率,進一步縮減紀錄片少僅有的生存空間,大幅度擠壓播放時間,甚至成為欄目化狀態。但也因電視節目種類迅速增多,觀眾視線被綜藝節目和影視劇等吸引,不利于紀錄片傳播。
隨著影像藝術快速發展,人們已不滿足于單純的紀錄模式創作,則是將思維擴展到對生活的再現,蒙太奇電影語言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而電影也被劃分為虛構和紀實兩個陣營,其中,紀錄片在此過程中成為全新的電影類型[2]。此類電影最早的傳播渠道為院線,但我國紀錄片播放環節和其他國家相比較為薄弱,很多電影院為追求商業經濟效益,往往會拒絕播放紀錄片,宣傳更是不知從何說起。正是這種營銷和宣傳都極度欠缺的情況致使紀錄片票房不佳,長期以往就形成惡性循環。
近年來,隨著手機、電腦、網絡等現代媒體設備普及,人們在選擇方面也增添了更多可能性。當前,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可以借助自媒體隨時分享身邊發生的事情,生活、價值取向、需求等也因此發生了較大變化,因而紀錄片還需要在選材方面轉向多元化。
當前,我國紀錄片傳播渠道有網絡、電視、電影院線、音像出版物等,幾乎包括所有傳播平臺。網友可以通過自主搜索和點播觀看自己喜歡的影片,同時也通過建立紀錄片論壇、社區等傳播。尤其隨著微博興起,紀錄片信息傳播交流和以往相比也更加便捷,打破了傳統單一的觀看形式,有利于提升紀錄片傳播效果。
相關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網民已達到7.51億左右,占全球網民總數1/5,互聯網普及率更是高達54.3%,且形成越來越明顯的媒介融合趨勢。無論哪種媒體形式,在未來發展中都要借助受眾反映和傳播效果體現其發展。紀錄片作為電視節目類型之一,其發展最直接的見證無疑是受眾,更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重要參考因素。因而,紀錄片創作和形式在不斷擴大的受眾群眾背景下也發生了相應變化,根據受眾需求加以改進。
當前,紀錄片播放的重要渠道之一即視頻網站,尤其隨著我國日益增強的版權意識,很多視頻網站購買影視作品獨播權且有時會作為會員播放。紀錄片也可以充分把握這個機遇通過出售版權盈利,或在視頻網站投入紀錄片廣告,從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3]。雖然我國創辦紀錄片頻道,各個網站也逐漸建立紀錄片版塊,可以較好地滿足受眾需求。打造精品紀錄片品牌可以打破傳統風格內容同質化現象,立足于用戶需求點,如著名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因契合中國受眾心理需求點而獲得較大的成功,在拍攝手法、價值觀傳遞、剪輯思路方面等吸引了大量受眾,提高了紀錄片傳播效果。
信息發布者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需要充分了解受眾收視規律和習慣,尤其近幾年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涌現,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但紀錄片信息很容易被其他信息沖散,所以,需要掌握用戶時間。根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新浪微博用戶使用較頻繁的時間段為早9-10點(上班階段),下午16-18(下班回家途中),晚上20:00-23:00(晚飯過后)。因此,紀錄片制作方可以上述三個時間段宣傳,效果良好。微信推送時間同樣可以參照這個時間段,利用中午用餐和下午下班等推送微信,用戶可在閑暇時間閱讀或觀看感興趣的影片[4]。與此同時,還要注重培養紀錄片傳作者,通過微博、新媒體社區等傳播紀錄片信息時添加介紹DV、攝影機等拍攝技巧,同時引導紀錄片人才學習3D紀錄片制作流程,從而為觀眾提供貼近現實的紀錄片作品。
目前,網絡媒體在我國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雖然在某種程度超過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體,但在紀錄片傳播方面占據主流媒體的依舊是電視。電視在紀錄片傳播方面有較大的影響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新技術引領紀錄片受眾回歸電視。近年來,隨著樂視、小米等高清網絡機頂盒和樂視TV、三星、TCL等智能電視出現,紀錄片受眾也從觀看視頻模式轉向電視,通過盒子和無線網絡將手機紀錄片投放到電視上,還可直接運用智能電視收看紀錄片。其次,電視主導紀錄片實現跨文化傳播;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擴展和國際交流增強,越來越凸顯紀錄片自身附帶的國家形象作用[5]。其中,CCTV9作為我國開設的首個紀錄片電視播放平臺,借助和其他國家的合作大力推廣國內優秀紀錄片且積極與國際著名紀錄片制作商合作進行聯合拍攝制作,將中國文化和中國魅力傳播到世界各地。
紀錄片是我國電視產業不可缺失的內容,它起源于院線,發展于電視以及發達于新媒體。新媒體的出現,也為紀錄片傳播構造出良好的發展藍圖。中國紀錄片也在此背景下逐步完善,除面對歷史考驗,也迎來了全新的歷史機遇。因而,在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未來的傳播策略也應注重商業價值增長,打造紀錄片精品品牌。同時還應了解受眾收視習慣,重視電視媒體地位,積極培養紀錄片創作者,為我國紀錄片創作提供新鮮血液,由此更好地推進紀錄片產業快速且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淼,李彬.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傳播發展策略[J].新媒體研究,2017(23).
[2]齊曦.新媒體環境下的整合傳播策略研究——以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傳播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12):91-92.
[3]肖暢.新媒體環境下科教紀錄片的傳播發展研究[J].西部學刊(新聞與傳播),2016(7):37-39.
[4]谷妮娜.新媒體環境下的紀錄片——網絡時代的紀錄片傳播發展趨勢解讀[J].大眾文藝,2015(9):193.
[5]李美萍,LIMei-ping.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制播模式的創新策略[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