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艷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容量很大,傳播速度很快,傳播的范圍很廣。傳統媒體對于信息的獲取渠道比較單一,而且受到版面、時間、技術等問題的困擾,新聞的深度、層次、內涵等往往顯得薄弱片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搜集方式越來越多樣,借助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可以在更加廣泛的范圍內搜集信息,并及時進行信息的整理與發布,受眾可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獲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接收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也更加簡便[1]。
新媒體環境下,人人都是新聞的主體。新聞的發現、編輯、傳播都可以通過大眾自身進行,而不必非要經過新聞出版社或者電視臺等機構。人民大眾可以借助微信、微博或者其他社交平臺,將日常所見所聞發表出來,使更多人看到,實現信息的傳播與共享。傳統的新聞采取和搜集往往由記者完成,經過專業編輯的審核,在公眾平臺上發布,傳達給大眾。在這個過程中,大眾處于被動地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沒有主動選擇的權利[2]。在新媒體時代,大眾可以借助網絡手段,對新聞事件進行及時評論,與眾多網友進行探討,具有很高的參與度,很強的互動性。
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大眾通過報紙、雜志、期刊、廣播、電視等獲取新聞資訊,選擇的范圍很小,方式比較單一,信息含量也相對較少。新媒體時代,在現代化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大眾可以通過手機及網絡隨時隨地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新聞客戶端、微信、微博等多種多樣的渠道突破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信息量大大增加,受眾選擇的渠道更加廣泛,途徑更加便捷,方式也更加多樣,信息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最大程度地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
新聞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及時反映社會發生的大小事件,新聞編輯對新聞的選取和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眾對新聞的認知和感受程度。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應注重自身的職業素養和業務技能,不斷明確和強化自身的職能。
大數據的出現促使新媒體不斷向信息化時代邁進,各種各樣的素材為新聞編輯人員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廣泛的選擇,同時也對自身的編輯能力、感知能力、傳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受眾的范圍非常廣泛,不同群體的偏好存在年齡、心理和地區上的差異,由于審美和認知水平的不同,新聞的內容和傳播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最終的效果。因此,對于素材的選取,必須首先考慮到選取新聞的傳播效力,同時在審稿的過程中保證新聞的吸引力,不斷提升編輯的地位,不斷優化編輯的能力。
新聞來源于現實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二次反映。新聞編輯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到自己是新聞的記錄者,所以在選取和傳播新聞的過程中,要盡可能保持客觀中立、實事求是的態度,將個人色彩和態度降到最低,保證新聞的真實準確。
新聞與受眾之間是雙向互動的關系。編輯將信息以合適渠道傳播給受眾,同時,在受眾對新聞事件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會積極參與到新聞的評議中,針對看到的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對新聞的下一步的發表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新聞編輯人員針對大眾的評論,及時更新報道新聞,滿足大眾對新聞的持續關注,同時能夠發現大眾的喜好,便于以后編輯工作的順利進行。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生產、傳播、評估等過程都變得更加立體和便捷,但在新聞內容的選取和編輯方面,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來源和渠道越來越廣,新聞的內容呈現爆炸式的增長,但虛假新聞也隨之變得泛濫。一些媒體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無視新聞的內容與來源,嚴重忽視對新聞報道的把關,一味迎合大眾口味,傳播低俗不良的新聞博取大眾的眼球。這樣不負責不認真的傳播,不僅對大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誤導,而且嚴重影響了新聞的價值,削弱新聞的公信力。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加劇了傳媒行業的競爭。很多新媒體為了爭奪市場,逐漸忽視自身的職業技能和道德素養,置新聞質量于不顧。對受眾的爭奪促使媒體對新聞的選取過于倉促,在沒有經過仔細編排、認真審閱的情況下,報道出缺乏深度、內容低級、沒有營養的新聞。低質量新聞的泛濫對受眾的認知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進步與發展。
新聞的點擊率與最終的收益是正向掛鉤的,新媒體時代,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媒體為了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往往忽視新聞的質量,對不實內容進行拼湊,編輯出大量垃圾新聞,并采取不正當手段,對很小的關注點進行炮制與放大,使新聞向低俗化娛樂化方向發展。同時,有些新聞編輯人員思維狹隘,編輯新聞時帶有嚴重的個人主觀色彩,對問題的分析過于片面,不具備客觀性與科學性,嚴重影響了新聞的質量。
在編排與報道時,應格外注重國際或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這些新聞對群眾有足夠的吸引力,反映了國際或者國家的發展狀況,有助于大眾參與政治生活,關注國家大事。另外,對于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也應該采取接地氣的方式多多報道,擔當起自身的社會職能,積極弘揚社會主旋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新聞的一個重要功能是給人民群眾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幫助民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傳播正面新聞,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新聞的有效性。在報道新聞時,要對新聞的來源和內容進行嚴格審查,選取積極的有意義的新聞,堅決剔除負面的意義不大的新聞。保證在傳遞的過程中,能夠讓人民群眾接收到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達到更好的社會效果。同時,對新聞的時效性嚴格把關,及時更新新聞,讓大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新聞事件的發展動態。
為了保證新聞最大程度引起受眾的注意力,充分調動起受眾的閱讀興趣,就應該不斷更新思維,注重創新,不斷優化和更新新聞編輯模式,使新聞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新聞編輯人員要快速適應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方式和受眾閱讀口味的變化,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同時多多學習和觀察,總結其他平臺的優秀案例,借鑒好的地方為己所用,通過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新聞編輯面臨著種種挑戰,新聞缺乏真實性、新聞報道缺乏內涵、編輯人員素質不高等問題存在。在此情況下,需要注重重大事件的報道,保證新聞的時效性與有效性,不斷創新思維模式,通過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強化編輯工作在新聞報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新聞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郭興筌.淺談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J].新聞研究導刊,2016(12).
[2]儲昭萍.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2).
[3]馬瑞萍.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培養[J].新聞傳播,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