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有很多關鍵因素,但我以為至少有三個 “重要他人”:一是書籍,二是明師,三是學生。
語文教研專家甘其勛寫過一篇題為 《名師是怎樣煉成的》的博文,文章以大量的事實證明一個觀點:名師是讀書讀出來的。他說,讀書多的未必能成名師,但不愛讀書、不善讀書的肯定成不了名師。這篇文章有八個小標題:
如鏤似刻鉆古書
如濡似染沐書香
如饑似渴求書餐
如魚得水游書海
如虎添翼登書山
如僧坐禪沉書淵
如切如磋析書理
如蜜如飴享書樂
確如其言,書籍是語文教師教育生活中的 “重要他人”,是語文教師成長起來的最可親的 “貴人”。讀書對教師成長的意義,我也有切身體會。
我的少年時代是無書可讀的。小學四年級的暑假,我去看望在外地工作的父親,吃飯時發現食堂拐角處有一卷落滿蛛網的紙,打開一瞧,竟是一本書。那頓飯我沒有好好吃,心思都在那本書上,經過一番思想斗爭,最后我還是斗膽把它 “偷”走了。整本書已殘缺不堪,當時并不知道書名,只知道那個暑假最開心,整天都埋在那本書里。開始時我為書中的抗日故事所迷醉,后來對書中人物萌生強烈的愛恨情感,再后來對書中描寫的段子禁不住浮想聯翩……就這樣夜以繼日地讀、翻來覆去地讀,讀了不下二十遍,甚至連某個細節在書的哪一頁面都已了然于心。
我覺得生活對我最大的賜予就是對書的情感,經歷了無書可讀痛苦的我對書有著特別的感情。記得我上師范的時候圖書市場還不是很活躍,有些語文工具書還比較緊缺,有位同學托人從外地買了一本成語詞典,我看到后羨慕不已,便趁假期借來逐頁抄錄,整整抄了一個假期,把300多頁詞典全抄了下來。我工作后在生活上是不那么講究的,可以不住寬敞的房子,可以不用華麗的家具,可以把斷腿的椅子捆綁一下繼續坐,但是對書的欲望卻永遠不滿足。逛書市、買書、讀書是我生活的必需。雖不能像古人楊子云那樣 “年年歲歲一床書”,但 “年年歲歲半床書”一點也不夸張。我時常在想:有人手不釋卷、廢寢忘食,也有人一拿起書本就感到頭痛,原因何在呢?就在“情感”二字。在對母語缺乏情感的人眼中,漢字可能就是一個個冷冰冰的方塊文字;而在對母語充滿摯情的人眼中,漢字不僅形體優美,而且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有了對母語的摯愛之情,就會覺得讀書如同與美神對語,如同與智者談心,就會沉浸在美妙的境界之中。感謝生活的賜予,讓我與書結下情緣,讓我渴求她,親近她,走進她,獲得一份美的享受。
生活又賜給我對母語的 “敏感”。由于曾經有過“難以親近書本”的體驗,我對書、對母語就特別“敏感”,無論何時何地,我都習慣關注語文信息。我備有一個本子,叫作 《教壇案頭》,隨時記下讀書所得與所見所思,至今已積了十六本。我平時看電視新聞,除了了解國內外最新信息,還特別留意播音員的普通話和語言表達。有這樣學語文的 “敏感”,我就覺得生活到處都是語文的 “寶藏”,喝茶、吃飯可談飲食文化,漫步街頭可研究廣告的語言藝術,聽港臺歌星演唱可關注外來語與漢語規范化問題……我想,可能正是做到了語文學習生活化,處處學語文,時時學語文,事事學語文,與語文最親密地接觸,我才學了不少東西,自覺沒有愧對 “語文”,沒有愧對 “語文教師”的稱號。
我曾在上海的 《語文學習》上發過一篇隨筆 《青年語文教師要養六 “氣”》,這 “六氣”是 “底氣、骨氣、大氣、雅氣、勇氣、靈氣”。有底氣的語文教師當然是博學的,只有夯實專業基礎,積淀人文素養,才能底氣十足地登上講壇,用教導喚起學生的美感,用智慧撥旺學生智慧的火焰。
這里說的 “明師”,即明理之師,明白教育規律的老師,當然他們大都是 “名師”,許多年輕教師都是在明師的引領下進入角色進而登堂入室的。
我個人的成長,也得益于許多語文教育界的 “重要他人”,蔡澄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雖與蔡先生素未謀面,但總認為自己是他的門生。在師范讀書的時候就已熟悉 “蔡澄清”這個名字,他是 《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收錄的全國13名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之一。走上教壇后,每次翻開語文報刊,總習慣性地尋找那個名字,而那三個鉛字也總令我驚喜地躍入眼簾。在拜讀到他的 《重在點撥》后,開始認識到學生在學習中所處的地位,教師在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怎樣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我開始對 “點撥法”產生濃厚的興趣,仔細地研讀蔡先生的一篇篇論文,精心地在自己的 “試驗田”里播種,日子充實而又令人興奮。漸漸地,我萌生向蔡先生討教的念頭。信投進了郵筒,我又有點兒后悔:蔡先生是名師,工作那么忙,肯搭理我這無名小輩嗎?沒有想到,僅僅一個多星期,蔡先生就寄來了回信!更沒有想到,蔡先生是抱病寫回信!蔡先生熱情地歡迎我加入 “點撥法”研究行列,寄來了一份研究參考課題,并把我隨函寄上的文稿推薦給 《語文教學通訊》的主編。捧著蔡先生的手書,我的心底涌動著暖流,感受到巨大的力量。
有幸結緣蔡先生,我才真正感受到他師德的高尚。蔡先生真心誠意地收下了我這個慕名求教的門徒,我每次去信質疑問難,蔡先生總是不倦不煩地解答。蔡先生像點撥他的學生一樣點撥我,他常在信中寫道: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堅持下去,必有成效!”為了讓我真正得到 “點撥法”要領,在點撥之路上少走彎路,蔡先生先后寄來了 《語文教學點撥藝術初論》 《語文教學點撥藝術叢談》 《蔡澄清中學語文點撥教學法》等5部專著。1996年,安徽省中語會成立 “語文點撥教學實驗與研究”課題組,蔡先生又來函邀請我參加課題組,并提供有關實驗研究材料。十多個春秋,魚雁往還,不知不覺案頭已累積蔡先生的數十封來信!
有蔡先生指點迷津和熱情鼓勵,我以 “心態點撥”和 “學法點撥”為突破口,并把二者作為 “點撥法”的子課題。為幫助學生排除 “心理障礙”,我注重發揮 “五個效應”,即學習動機的推進效應,自信心理的催化效應,成功快感的激勵效應,動態學習的調控效應,良好習慣的定式效應。針對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我注重在課文學習前的準備:調整心態,點撥學生進入 “角色”;醞釀感情,點撥學生產生共鳴;交代背景,點撥學生步入情境;教給學法,點撥學生掌握門徑。在教讀課文時也一改傳統的照本宣科,而是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狀態靈活導讀。面對學生談作文而色變的現象,我多方進行點撥:鑿通 “水源”,撥開心頭迷障;文題 (情境)叩擊,引發真情實感;啟迪思維,激活創新意識;趁勢點撥,促使接連突破; “下水作文”,發揮示范作用。我還教給學生語文學習的其他方法,像寫 “學案”、 “畫”課文、循序設問 (背誦法)、走出 “黑箱子” (思維法)、編織詞匯網 (積詞法)、借 “題”發揮、轉換語言、發揮成語的多功能等等。我先后在 《語文教學通訊》 《中學語文教學》 《語文建設》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學習》 《語文教學與研究》等幾十家語文專業雜志上發表文稿800余篇,其中有關 “點撥法”的就有近百篇,還應河南省的 《作文》雜志與北京市的《中學生》雜志之約,開辟 “作文點撥”與 “教你一招” (學法點撥)專欄。每當我有文章見諸報刊,蔡先生總會來信勉勵道: “成績可喜可賀!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在70歲高齡的時候還給我寄來新作 《養正齋課余詩文雜抄》,書的扉頁題詞道: “教學有道,授人以書,予人以愛,育人以德,導人以行,教人以知,啟人以智。培養能力,點撥創新,堅持訓練,嚴而有格。知行合一,誨人不倦,終其一生。吾將躬親而踐履之?!蔽抑溃滔壬窃谧悦?,更是在勉勵我等后學啊!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說: “能得一良師實乃三生有幸!”在求索之路上我不會懈怠,也不敢懈怠,因為有蔡澄清先生這樣的良師作為我語文人生成長道路上的 “重要他人”。
也許是受韓老夫子對教師 “傳道授業解惑”職業定位的影響,教師大都喜歡以 “傳授者” “解惑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喜歡口若懸河來征服學生,喜歡拿著靈魂的指揮棒左右那些 “懵懂無知”的孩子。課前往往憑著自己對課程的認識與理解預設好教學目標,課上圍繞著已經預設好的目標牽引學生入道,有時為彰顯 “民主”而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但是學生即使有孫悟空的神通也逃不出教師如來佛的手心,轉悠一通還是得被老師拉回到設置的 “圈套”上來。如此教學,確實暴露出現在教育的缺憾!
真實的課堂是怎樣的呢?
比如,在新詞新語檢視探究課上,教學伊始,老師剛提出展開新詞新語競賽,學生就顯得特別興奮,異口同聲地嚷嚷 “PK!PK!”老師很驚訝學生不需引導就已進入狀態,但還是為大家列舉出教材中的詞匯。在競賽中,學生踴躍作答,新詞語如數家珍。面對新詞新語脫口而出的學生,老師由衷感嘆: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上。”信然!
又如,在一堂課外閱讀報告課上,老師的設計是讓學生交流閱讀 《課程標準》推薦的課外讀物的心得體會,然而學生全不買那些名著的賬,一開始就徹底地 “跑調”: “我喜歡韓寒,他開啟了80后作家的新時代?!?“我喜歡郭敬明,他的 《幻城》,多么奇特,多么神秘!” “我覺得張悅然既是 ‘偶像派’又是‘實力派’,她的作品那種神秘、細膩,是別的女孩子無法比擬的?!薄趯W生的閱讀世界里居然還有如此神秘的 “桃花源”,一向推崇名著經典的老師震撼了,課下他走進了學校學生閱覽室。
再如在文言文導讀課上,《庖丁解?!方虒W到了自由探究階段。一個同學舉起了手: “教材注釋中說‘庖,廚師。丁是他的名’,我對這個注釋有懷疑。帶‘丁’的名稱很多,如 ‘家丁’ ‘兵丁’ ‘園丁’‘壯丁’等等,難道這些人都名為 ‘丁’嗎?”老師微微頷首: “質疑有道理!”既然有很多帶 “丁”的稱謂都不一定指名丁的人,為什么這個廚師就名丁呢?可是這個問題,老師從來也沒有留意過,一時很難解說清楚,于是留待課下繼續探究。課后,老師馬上翻閱工具書。 《漢語大詞典》釋 “丁”: “指從事某種專門性勞動的人。” 《中華大字典》釋 “丁”: “稱仆役和從事某種專門性勞動的人。” 《辭?!丰?“丁”:“指從事某種勞動的人?!比緯际桥e “庖丁”的例子。聯系文章來看,這個為文惠君解牛的廚師是一個從事專門職業的人,而且技藝特別高超,可以肯定是“從事某種專門性勞動的人”,可見 “庖丁”就是從事宰牛職業的廚師,而不一定名字叫丁。老師的額頭滲出了汗珠——《庖丁解?!方塘藷o數遍,居然在向學生傳授一個似是而非的知識,誠如古人所言 “學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p>
毋庸諱言,如今的教育教學之旅,更多的不是老師 “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 “推著”老師走。 《禮記》有云 “教學相長”,新課程倡導 “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教師是教育資源,學生也是教育資源。學生,也是教師教育生活中的 “重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