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修訂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以下簡稱 “修訂課標”)在 “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 “課程總體目標與內容”中確立 “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在 “教學實施建議”中建議: “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從以上論述中,筆者體會到 “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教學的 “重中之重”,而要真正有效培養學生這種能力,“促進讀寫更加緊密結合”則是最為重要的途徑和方法。為此,筆者近年來積極參加利川市教學研究室圍繞 《加強讀寫結合 提升學生語用能力》這一課題開展的系列教研教改活動,并緊密結合本班教學實際,以本班學生為實驗對象,以“修訂課標”為指導,以實驗教科書為依據,實踐探索、總結提煉 “促進讀寫更加緊密結合,著力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基本實施模式和基本操作策略,既促進自身語文專業發展,又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特別是提升了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閱讀教學中實現 “讀寫更加緊密結合,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目標,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有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深入鉆研文本,在把握主旨、感悟人文內涵、體會思想感情的同時,還要領悟其表達上的特點、作用和效果,即既要弄明白文本寫的是什么,想告訴我們什么,還要弄明白作者是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二是在教學實施中,既要有效指導學生把握文本內容,使他們受到人文熏陶,更要引領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自悟自得等方式,領會課文遣詞造句 (語言)、結構 (布局謀篇)、表達 (技巧)上的特點、作用和效果。這就是新課標、新教材要求的閱讀教學,既要教師巧妙地幫助學生去 “悟”道,并將“道” (人文精神)內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更要求教師啟發、引領學生去了解、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文章來闡發這個 “道”的,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技巧等。基于上述學習思考,筆者將 “讀寫更加緊密結合,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基本教學模式設計為:“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理解內容→精讀,摳詞摳句 (語言表達)→實踐,語言運用”。在這個模式中,前兩個環節側重于引導學生得 “意” (文章內容、人文價值),后兩個環節則側重于得 “文” (寫作特點、運用內化)。只要讀寫更加緊密結合的 “點”選擇準確,使 “字”成為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就能在一節課內緊緊抓住 “讀”和 “寫”兩條線,從而有效實現 “讀寫更加緊密結合,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教學目標。
下面是教學 《新型玻璃》一課中,體現 “讀寫更加緊密結合、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片段:
師:同學們,這五種新型玻璃有什么特點,有哪些用途?請帶著這個問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注:全班同學默讀課文,師巡視)
師:請停一下,我發現同學們不但能做到邊讀邊想,還在用筆畫、做記號。看來陸飛宇的 “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要養成這樣一個好習慣。接著讀吧。 (注:學生繼續讀、想、畫,老師請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畫得是否準確)
師: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嗎?(全班學生舉手,表示明白)不過,老師不打算讓你們說了,我想讓你們寫。寫什么呢? (于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 “自述”兩個字) “自述”是什么?就是自我介紹。現在我把全班分為五組,第一組寫 “夾絲網防盜玻璃自述”……現在你們都是新型玻璃了。 (笑聲)請把你們各自的特點、作用寫出來,為自己打個廣告。看誰會夸自己,當然要實事求是,不要吹牛。(笑聲) (全班學生寫 “自述”,師巡視。學生寫了將近15分鐘后,老師讓學生讀自己寫的 “自述”)
教師巧妙地把 “寫”擠進了閱讀教學之中,不僅有效檢驗了學生是否把課文讀懂了,而且還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策略是一種教學的謀略,是一種教學的高超藝術。正如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說的:“一種教學策略方法是一把鑰匙,各種教學策略方法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怎樣才能做到 “活”?筆者的體會是 “博采眾長,又走自己的路”。
1.啟發學生向課文借 “題目”,教會學生給習作自主命題。 “修訂課標”提出新的習作理念倡導學生自主命題、自由表達,可很多學生不知道怎樣給自己的習作命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最捷徑、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導學生向教材借題目 (學會給自己的習作取名字),因為教材中很多課文的題目有典型性,可歸類指導。比如,有以中心思想為題的 《匆匆》 《尊嚴》;有以寫作對象為題的 《黃河是怎么變化的》 《桂林山水》;有以主要內容為題的 《文成公主進藏》 《圓明園的毀滅》等。無論哪種題目,都有獨特之處,都揭示一種獨特的文體形式。引導學生在借鑒中學會命題,是閱讀教學的應有之責。
2.啟發學生向課文借 “選材”,擦亮學生發現素材的眼睛。學生的生活五彩繽紛,平時也有不少的經歷,可一習作時就感到 “無米下鍋”,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發現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課文的選材很有特點,引導得法,對學生有啟發作用。比如,《“精彩極了”和 “糟糕透了”》寫的是很常見的家庭,捕捉的又是非常新穎的寫作素材; 《釣魚的啟示》表明生活中也有大道理,小事不可小視。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巧妙點撥: “你經歷過 ‘精彩極了’和 ‘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嗎?”學生就會領悟。
3.啟發學生向課文借 “語言”,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完整的語言學習過程應該由語言的 “輸入” (理解與記憶)和語言的 “輸出” (運用與表達)兩個環節構成。閱讀教學中,筆者針對課文中規范、經典、生動、豐富的語言,一方面引導學生通過品讀感悟、摘記積累等方式進行內化,一方面又及時地給他們創設活用語言的情境,讓他們在語言運用的實踐中逐步提高語言駕馭能力。比如,寫春天時可引導學生運用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粉桃出墻來”,學完 《全神貫注》 《魚游到紙上》等課文后,及時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文中對羅丹如癡如醉動作神態的語句,對聾啞青年 “呆呆地、靜靜地”看魚時的神態,“一會兒……一會兒”畫魚時的動作描寫,都可指導學生直接地、盡情地用在自己的習作當中。
4.啟發學生向課文借 “結構”,提高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一篇文章由多個自然段構成,意思相同的幾個自然段又可以合并為一個大段。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弄清課文層次結構、詳細安排,對寫作文大有裨益。比如 《春蠶》一課,共9個自然段,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為4大段:①為交學費而養蠶;②為養好蠶做準備工作;③養蠶的經過;④母親的辛勞和對子女的期望。其中第三段內容最能突出 “母親的辛勞”這一中心,所以寫得很詳細。其余部分是次要內容,寫得相當簡略。又如 《美麗的小興安嶺》是按“總——分——總”來敘述的,先總寫小興安嶺的美麗,再按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具體寫出小興安嶺的美,最后作總結。通過這些經典課文的分析,使學生懂得作者按什么順序組織材料、哪些應該略寫、哪些應該詳寫,又如何謀劃文章的格局等,這樣可以有效地指導學生謀篇布局。
5.啟發學生向課文借 “過渡”,提高學生邏輯表達能力。在學生的作文中,往往會出現層次脫節或過渡不自然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學生不會使用過渡句和過渡段。這個問題同樣可以通過閱讀教學來解決。比如 《趙州橋》一文中的過渡句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里巧用關聯詞 “不但……而且……”,很自然地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文聯系緊密。這樣的分析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懂得過渡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巧借關聯詞靈活過渡,而且能幫助他們逐步學會作文的銜接過渡方法,增強邏輯構思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