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學研究室)
在小學教育階段,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未來綜合的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將創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現代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上有著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育過程中利用有效的方法引入創新理念,不僅有利于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思路,更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從而為學生未來的綜合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只能跟隨教師的安排而進行數學知識的認知與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主動性往往容易受到束縛,并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依據新課標提出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動應該體現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數學教學也是如此,如果讓學生一味的地被動地接受,沒有主動對數學知識思考與分析的空間,學生的數學理解力與思維能力都無法得到有效提高。要讓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起到良好的效果,應立足新課標的素質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提高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習地位,讓學生真正具備主動探索與求知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生數學能力與思維水平的提高。[2]
小學階段是學生打基礎的重要時期,尤其是數學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學習的主觀意識。如在“口算、筆算相結合”教學中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課堂開始就把學具引入課堂,使學生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首先教會他們如何操作。對于他們來說,小棒、圖形不僅是一種學具和算具,還是一種“玩具”,當他們得知這些學具可以幫助學好數學,深深地為它們所吸引。課堂上的自由擺、集體擺、小組比賽擺,既具有游戲的色彩,又富有比賽的氣氛,學生擺小棒、擺圖形,行動迅速,興趣很高。時而看數擺小棒,時而聽數擺圖形,時而動口陳述操作過程,眼、耳、手、口、腦多種器官協調活動,符合兒童單項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點,從而形成了廣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維處于異常興奮的狀態。孩子們氣氛活躍,寓學于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心理要求,從而激起他們濃厚的興趣,調動了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中由教師講,再由學生跟著擺,小棒算式對照,使學生理解筆算豎式和計算法則,最后通過計算強化練習,形成計算技能。在這一過程中,由實物操作——揭示算理——鞏固練習,促進了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使學生容易接受。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應該盡可能的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環境。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可以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來和學生進行交流,和學生真心誠意的進行溝通,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息,讓他們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下獲得知識;其次,應該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找出教學過程中比較有趣的內容,把數學課堂變得更加活潑輕松,讓學生不再對數學這門課程存在畏懼感。如在教授梯形面積這一章節內容時,我先與學生一起鞏固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接著要求學生自己使用紙板通過拼接的方式來讓三角形變成梯形,并且從這一過程中思考題型的計算方式。要求提出后,學生們的興趣很濃,都開始動手操作起來,很多學生都推導出了題型的面積計算方法。透過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再次創造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
另外,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學習中,可以分同桌學習和小組學習倆種形式,學習的方法可以是共同操作、互相討論、互相質疑、互相檢查等。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始終處于一種開放活躍的狀態。同學們一方面能各抒己見、認真交流,并得到反饋,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重視開發、培養學生的思維,一方面鼓勵學生質疑,另一方面要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思、一題多變,誘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的解題方法。例如,在授“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學生用已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知識,用割補的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但是這種“動”還只是一種“溫故”或者“依舊”,教師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拓寬思路,舉一反三;“除了這種方法外,還有其他的割補方法嗎?”學生就會帶著這個充滿誘惑力的問題,活躍思維、繼續探索、尋找本質的因素,最后導出規范的計算公式,使思維得到了升華,從而也培養了主動探索的創新精神。另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依據數學思維的規律,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典型問題的開放性習題,或就地取材,將原有的習題稍作變化,改成開放題,穿插于數學教學過程之中,鼓勵學生自由地設想,并從中感悟創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3]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新時期時代發展和素質教育發展的共同要求。因此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既要傳授知識,更要適時地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為孩子們的將來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