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教育局教研室 云南普洱 666400)
教學設計是教師備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展規范化和學科化的設計,能夠使整個教學過程能夠按部就班的開展,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也能夠使學生對科學內容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文章首先對當前小學科學教學情況展開了分析,隨后從實際教學經驗出發,分別從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細化教學設計標準等方面,就如何實現教學設計中的規范化和學科化提出了幾點建議。[1]
通過調查發現,許多小學科學教師雖然能夠在課前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教學準備和課程設計,但是受備課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只是從宏觀層面上制作一個大體的教學計劃,包括教學題目、教學目標以及大體的實施流程等。由于各個班級的情況不同,像學生的科學水平、學習興趣等均有較差差異。如果教師不考慮這些問題,制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科學教學設計,往往會導致實際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學設計不細化是現階段小學科學教學設計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影響科學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2]
教學規范化是指所有教學活動需要按照教育部門出臺的教學大綱來開展,并且要求教師做好教學記錄,定期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以實現教學質量的螺旋上升。但是在大多數的鄉鎮和農村小學,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以及教學條件的限制,很多科學教師并沒有按照標準開展教學設計,由此導致教學設計的規范化和學科化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另外,還有部分教師從個人以往教學經驗出發,沒有對教學設計的具體細節進行比對,也會導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
在個別小學,由于教師資源不足,存在其他學科教師兼職科學教師的現象,無論是科學教學設計還是課堂教學質量都受到了很大影響。因此,要想確保科學教學設計規范化和學科化的開展,首先必須要建立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一方面可以通過公共招聘的方式,招收具有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另一方面還需要對本校在職的一些科學教師進行培訓。由于科學學科涉及到地理、生物、物理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因此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通過培訓,使教師能夠廣泛涉獵各個學科內容,為下一步規劃教學設計提供必要的保障。
學生之間科學水平、理解能力的客觀差異,決定了教師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教學設計,而是要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針對班級內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多種教學設計,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科學學習訴求。例如,對于班級中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在制作教學設計時,應當以教材講解為主,讓學生通過教材內容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用視頻、動畫、圖片等形式將科學教材中的靜態知識演示出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需明確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的內容與作用,區別教材分析與教學背景分析的區別,突出教學重難點、把握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的區別聯系。另外學校需要依據國內優秀學校的教學經驗,并根據本校特征為教師制定一系列教學標準,對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進程、教案設計、經驗交流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并加強對教師的水平考核。通過定期不定期的水平測試、教學成果考察等監督教師增強教學規范性,提升自身專業水平,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階段。它是由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面構成的龐大系統,系統內三方面因素雖各自獨立,但相互關聯并關系緊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努力做到對教學系統三因素的把握,平衡三因素的相互關系,使其協調統一。[3]
評判一個教學設計是否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的標準,在于該教學設計是否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因此,科學教學設計不僅需要達到“會學”的目的,還要完成“會用”的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結合科學教材中的內容,將該部分的知識點與日常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能夠便于理解,降低了學習難度。教師在開展教學設計時,要主動轉換角色地位,嘗試從學生角度看待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訴求,確保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總而言之,小學科學是一門實用性、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教學設計必須要秉持規范化和學科化的原則,以教學設計為載體,突出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并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目的。
課前設計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尤其是對于小學科學這種綜合性較強的學科來說,如果教師不能進行規范化和學科化設計,往往很難保證課堂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就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成績。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科學水平,要求教師一方面要依照科學教材和教學要求,制定規范化的教學設計;另一方面又要從教學實用性角度出發,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這也是我們開展科學教學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