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會寧縣第二中學 甘肅會寧 730700)
作為高中階段的重點學習科目之一,化學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更可以得到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是提高學生科學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高中學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使得很多學校和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造成了不利的影響。為了使高中化學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就必須將科學精神的培養融入到高中化學教學中,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1]
由于高中化學知識的理論性較強,整體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和枯燥,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甚至厭惡化學知識的學習。加之,在進行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很多學校采取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利用板書進行化學知識的傳授,學生只能記錄筆記并對知識點死記硬背,這種高中化學教學模式缺少互動性和參與性,使得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有限,使高中化學教學的開展失去了原本的意義。為了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高中化學的學習中,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的化學學習抵觸心理,讓學生勇于對化學知識進行探究,從而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將化學理論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實用性。教師還要將科學精神的培養作為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使學生具備科學精神,從而加深對抽象化學知識的理解,便于對化學知識的掌握。[2]
基于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高中化學理論教學,還可以成為溝通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橋梁,讓學生感受到化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從而產生對化學學習的熱愛之情,享受化學知識學習的過程,感受化學的獨特魅力。例如,在學習“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相關知識時,若是教師采取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模式,只針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傳授,將會使得學生感到無聊,從而出現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化學知識的學習中,出現溜號、走神的情況。為此,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演示“水能生火”的小魔術,使學生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充滿好奇,之間教師再進行“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理論知識講解,就可以方便學生的理解,并且產生對知識的進一步探索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3]
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還設置了相應的實驗課程。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可以得到科學探索意識的提升,并且逐漸提高自身的科學精神。但是在傳統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模式中,通常采取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學生參與性較差,很多學生甚至借此機會進行打鬧。為了使學生可以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得到科學精神的培養,教師必須不斷豐富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模式,使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更好的為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而服務。為此教師必須提高學生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參與程度,盡量減少自身操作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化學知識的探究中,培養自身的科學精神。
例如,在學習“鈉與水反應實驗”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需要轉變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實踐和鍛煉。比如在進行鈉的切割環節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親身進行參與,從而更加直觀的感受到鈉的硬度、外觀。進行鈉反應的實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鈉在空氣和水中的不同反應現象進行觀察,從而產生對鈉與水反應的深入思考。還可以幫助學生對鈉與鹽酸、硫酸銅的反應進行聯系,充分發揮學生的科學探索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實現一舉兩得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效果。[4]
高中化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課內教學同課外教學之間的聯系,這也是培養學生化學科學精神的需要。但是由于受到高考導向思維的不利影響,高中化學教師過分強調課內教學,常常忽略同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也很少會在課外給學生安排實踐教學項目,也沒有引導學生利用化學科學知識主動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制約了學生化學科學精神的培養。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二對于高中化學這門實踐性、應用性、探究性比較強的學科而言,高中化學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課內教學同課外實踐之間的聯系,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偏好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聽學知識,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化學科學精神,達成“學以致用”的化學教學目標
基于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高中化學教學模式創新,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且,使高中化學教學更加符合新課程改革的需求,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為此,教師必須將科學精神的培養作為日常教學的首要任務,轉變傳統的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課外實踐教學模式,實現對科學精神培養的全面滲透,從而促進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讓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能力得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