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動力是指能夠促進學生進行寫作的力量。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是擺在每位語文教師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結合自己多年來的作文教學經歷, 我認為, 念好 “惜” “贊” “曬” 和“嫁”四字經,努力做到讓學生作文經常 “露臉”,是激發學生寫作動力的推進器。
據了解,大多數學校都要求教師對學生作文要精批細改。在面對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 “語句不通順、條理不清、錯別字多”等一系列問題時,教師也往往 “手起刀落”,在這些問題上圈圈點點、精批細改,導致學生的習作被批改得紅彤彤一大片。不可否認,學校和教師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但學生的寫作熱情也可能隨著紅筆的圈圈點點而逐漸散失。學生不僅不喜歡這一份被紅筆圈得血淋淋一片的作文簿,也漸漸失去了寫作的興趣。
學校教育要遵循兒童的成長規律。教師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擺在教師面前的這篇學生作文,就是學生的真實水平,學生已經認真對待,付出了心血,對學生自己來說,這是他們的 “得意之作”。教師用紅筆過多的圈圈點點,雖然是為了糾錯,但也是對學生寫作信心的打擊。真正的教育是根植于尊重與信任的土壤中,是建立在遵循教育規律和成長規律的基礎上的,存在于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對話中。面對學生的作文,教師應當明晰學生的年齡和學識的客觀實際,多看學生作文的優點,重在作文的引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有強烈的寫作愿望,即使教師不對其進行指導,他們也有可能通過閱讀揣摩、反復練筆而獲得寫作方法與技巧,進而寫出優秀的作文。學生的作文水平不可能因為一篇文章的指導和修改而一蹴而就,更何況,即便是經常寫作的教師,完成一篇文章也是前前后后經過多次修改。所以,教師應當學會等待,在批改學生作文時要懂得“惜”作文,要立足學生的年齡與學識實際,尊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規律,呵護學生的心理,做到與學生作文真誠的 “對話”,以呵護學生的寫作興趣。
眾所周知,學生的作文讀者寥寥,是封閉而孤獨的。孩子們每次完成的作文,語文老師常常是唯一的讀者。學生參加學期末測試傾盡全力寫的作文,也可能僅僅是與閱卷老師的一面之緣便被封存。無論學生作文寫得好與不好,都鮮有機會被更多地分享與交流。長此以往的作文教學,且不說學生練習寫作的過程有多枯燥乏味,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寫作興趣也會逐漸消失殆盡。所以,教師應當 “贊”作文,讓學生的作文多多 “露臉”,這樣才能夠點燃學生的寫作激情。
好作文也是 “贊”出來的。在作文評改中,如何發揮激勵機制作用,葉圣陶先生曾說:“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對學生認真完成的作文非但要少批評,而且要多鼓勵。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作文,從學生作文的立意、結構、遣詞造句等多方面、多角度地發掘學生作文的閃光點。至于寫得相對笨拙,但沒有錯別字,能說真話、是有感而發的作文,教師在評價時也只應加分。讓學生從作文評語中看到老師的真誠,感受到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動力。
但 “贊”作文不是限于學生對個人作文的孤芳自賞,而是要激活學生的寫作原動力,在班級進行比學趕超,最終形成良好的寫作氛圍。每一次評改完作文后,教師應當遴選幾篇作為 “范文”在班上進行分析和點評。如此 “贊”作文,這對學生本人是一種極大的推動和鼓勵,激勵學生繼續寫好作文。這也給班上其他學生一個榜樣,給大家一些新的啟示和寫作方向的指導,鞭策和激勵他們不甘示弱,期待著下一次自己的作文也能脫穎而出成為 “范文”。
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具備了做好某件事的動力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再難的事情都會取得一定成效。實踐證明,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定期不定期的 “曬”作文,讓學生的作文通過多種形式、在各種場合 “露臉”,使得學生作文得到更大范圍、更多人的關注,也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讓學生對寫作滿懷激情,從而有效解決作文教學難的問題。
每學期,筆者會在班上開展一次 “優秀作文”展評活動,對全班學生的作文簿作一次集體檢閱,讓他們在 “作文簿的整潔度、作文的成績、作文的書寫”等方面進行比較,各自尋找差距,發現不足,確立學習榜樣;在每單元作文指導中選取幾篇優秀作文,在班級宣傳欄或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進行展示;并定期推薦優秀學生作文到???、學校網站進行展示。這些做法都增強了學生對平時寫作的重視程度,有效激發了他們的寫作熱情。特別是2015年5月份筆者申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定期編輯推送學生作文至微信朋友圈,更是把學生的寫作熱情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曬”作文,就像一劑潤滑劑,涉及學生面廣,宣傳范圍廣,能夠激活班級學生的寫作氛圍。把作文曬到家長朋友圈,帶動了家長的積極回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并閱讀班上學生寫的作文,更關注自己孩子的寫作情況,還積極為孩子的作文打字并及時把電子稿傳送給筆者。 “曬”作文魅力無限,給學生寫作注入一股源源不斷的動力,且不說作文水平較高的孩子,就是那些平時不怎么喜歡寫作文的孩子,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寫作不再被學生視為是一種負擔、一種壓力,而是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學習和生活方式。
特級教師黃厚江說: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靠什么去調動、激發和指導學生的寫作呢?最有效的是靠教師鮮活的寫作體驗和豐富的寫作經驗去激活學生的寫作。”結合多年來的教育寫作經歷,筆者平時在教育教學上也喜歡作反思與總結,但一般停留在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層面。后來通過給各大刊物投稿,自己的文章能夠在CN刊物上與廣大教育同仁分享交流,這極大增加了筆者的教育寫作的價值感,進一步激發了筆者對教育寫作的動力,此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其實,大人如此,小孩尤甚, “嫁”作文也是激發學生寫作動力的根本。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往往止步于課內,延伸到課外也無非是指導學生參加各級作文競賽,但在遴選優秀學生作品為學生投稿方面則做得相對較少。由于長期的教育寫作及投稿經歷,在作文教學中,自然而然格外關注各種學生刊物的風格及欄目定位,以及各種學生刊物的征稿信息。在每一次的習作指導中會有意識地收集整理幾篇相對比較優秀的習作,并積極為這些優秀習作尋找 “婆家”。 “只要行動, 就有收獲”,近年來已指導近兩百篇學生作文在 《馬小跳》 《小學生優秀作文》等報刊上發表。
毫無疑問,發表作文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是革命性的,就連一位平時在班上不喜歡別人碰她的學習用品的同學,在收到雜志社寄來的樣刊時,也難以抑制心頭的喜悅心情,破天荒地任由自己的樣刊在班上同學之間哄搶傳閱。 “發表”很快成為學生追逐熱捧的熱詞,大家對寫作的態度更加認真了,更樂于思考了,作文的書寫也比以前更加工整了。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平時作文寫得較好的同學已經不再滿足于每單元一次的作文練習,他們經常拿著自己在課后寫的作文找我指導,期待著自己的習作能夠開花結果,得以在報刊上發表。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激發學生寫作動力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是解決作文教學難的治標之舉。歷經多年的作文教學探索與實踐,筆者認為,激發學生寫作動力并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只要教師能夠認真念好 “惜”“贊”“曬” 和 “嫁” 這四字經, 充分讓學生作文 “露臉”,就一定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讓學生喜歡寫作、愛上寫作、堅持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