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第四十六中學 內蒙古包頭 014060)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省紹興人。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是我國近代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一生在很多領域都有建樹,尤以教育事業為最,以至于有人曾這樣說,“一部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差不多可以當作他的傳記。”[1]
蔡元培是清光緒年間進士,翰林院編修,曾赴德國留學,學貫中西,他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他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實行民主管理,同時他率先在北京大學開放“女禁”,實行男女同校。
蔡元培反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認識到中國社會要進步,就必須解放女性,實行男女平等,而男女平等首先應該體現在教育上的平等,他曾說:“我國女學之不講久矣”。[2]蔡元培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深刻意識到女子教育與社會進步的必然聯系,號召社會重視女子教育:“求國富強,人人宜受教育,既欲令人人受教育,自當以女子為最重要之事。”[3]
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不僅推動了近代女子教育的發展,而且影響十分深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蔡元培之所以重視女子教育,與其自身在成長中得益于母親的影響有很大關系。他一生聲名顯赫,成績斐然,首先要歸因于他早年良好的母教:“孑民早失怙,其學問道德之能如是者,殆多由于母教……孑民昆弟三人,端賴夫人賢,質衣典飾,克勤克儉以撫育之……所授功課,每非自習至深夜,不能畢事。太夫人常不辭勞瘁,陪坐案側,時以溫語慰勉,免其困倦,平時并以自立及毋茍取、毋妄言為訓。而孑民之成就,蓋亦太夫人之力也”[3]讓女子接受教育,對女性自身及其后代,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都有深遠的影響。
蔡元培認為,女子在家中為人妻母,其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整個家庭的興旺幸福。“婦女不學,其以掣男子之肘、敗男子之業者多矣”。[2]蔡元培尤其重視女子接受教育對培養下一代的重要性。“與小兒周旋之人,未有比母親長久而親熱者。茍母親無學問,則小兒之危險何如乎?”[2]而且如果出現“此時染成惡習慣,他時改之最難”[2]的情況,則就為時已晚。因此,女子不學“而害于人種尤巨,遺傳也,胎教也,蒙養也。”[2]母親的文化素質決定孩子的素質。
“人生價值是人的生存、發展、創造等實踐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我需要的積極作用。人生價值表現在兩個方面:人生的社會價值和人生的自我價值”。[6]而女子接受教育是實現其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蔡元培不僅重視女子教育,而且詳細分析了女子不受教育的嚴重后果:“女子自身受苦,無以自立”。“女子不學,則無以自立,而一切倚男子以生存”[2]。蔡元培認為,女子因“無可自恃”,“于是不自主而有妾媵之制,于是不自重而有女閭之業”[2]為了取悅于男子,女子不惜嬌柔做作,涂脂抹粉,明爭暗斗,互相爭寵。蔡元培認為,由于“女子不學”,缺乏知識和技能,不能像男子一樣,憑智力和技能而生存發展,從而只能“求容于男子”,“女子不學”,“則無以自立”,要想獲的解放也無從談起。[4]
由此可見,女子接受教育,是自立的前提,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基本條件。女子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從社會現實的發展來看,女子接受教育,是女性發展的根本前提,而“女性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6]顯然,只有女性接受教育,才能享有和男性平等發展的機會,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蔡元培還提出男女在擇業上的平等,他說,“凡男子所能做的,女子也都能做”[5],“不論何等工作,只要于生理上心理上相宜的,都可以自由選擇”[5]。除此之外,蔡元培還積極主張女子參政。無疑,提倡女子參政是促進社會平等和諧的政治保障。
總而言之,蔡元培作為偉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對中國教育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對女子教育的實踐,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他是開創女子與男子平等接受教育的先驅。為中國女子教育的常規化、制度化、規范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中國女子教育發展的現代化開辟了道路,使中國的女子教育逐步跟上世界的潮流。正如梁漱溟對他一生的高度評價一樣:“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學問,不在事功,而只在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全國,受果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