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藝術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自上個世紀末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平民化”模式轉變以來,隨著大學不斷擴招,最近幾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日趨嚴峻,以往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光環已然不再閃耀。根據教育部近年公布的就業率低的專業顯示,上榜的15個專業中,藝術類專業占了六個,差不多是半壁江山。2018年畢業生將再創新高達到820萬左右,加上往屆未就業的畢業生,2018年涌入就業市場的大學畢業生將會急劇增加。在此背景下,本就處于低就業率專業范圍的藝術類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1]
高職藝術類人才個性具有思想活躍、個性與創新意識較強、專業知識學習能力較強、就業期望值較高、自我認知欠缺等特點,就業能力普遍存在不足。主要原因有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原因主要來自于學生自身學習認知的不夠。客觀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企業的用人標準、人才的選擇條件未能及時、準確地傳遞給藝術類大學生;其次是藝術類院校在指導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尚未做到以個人興趣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培養學生。再次是藝術類大學生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的缺失和滯后成為其就業乃至人生發展的一個瓶頸。因此,有針對性地對藝術類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素質進行研究分析,將就業教育目標進一步明確化、精細化,不斷優化目前的就業教材,對于解決藝術類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顯得十分必要。[2]
目前教材中的部分課程內容較為偏重概念性的介紹,實際就業中需要的工具、方法、常識性內容篇幅較少,概念式的內容難以提高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考。
現行的教材中針對藝術類專業特色并聯系實際的章節偏少;章節排布一般都采用從概念到事件、從職業規劃到職業素養、從就業指導到心理輔導的內容體系。而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對口就業范圍窄、專業程度需要從小培養的特征使得他們的規劃、素養養成、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間點要早于其他專業學生,以及對待就業的觀念也不同,這也是新的教材研究需要重點關注的部分。
在我們實踐過程中發現,實際上新時期的學生的就業教育除了擇業、就業以外,首先應當接受適應社會生活、防范各類風險的教育,近期出現的大學生在校或初入社會后出現的種種不幸和受到傷害的遭遇也印證了相對當下社會的復雜性,針對此現狀,教材需要增加此部分內容,從理論書轉變為工具書。在成功經驗的介紹上,進一步增加學生需要的失敗的經驗和成功者在遇到具體問題時的應對細節。[3]
當今時代的快節奏、大數據、互聯網已經使得外部的節奏與學校節奏不斷拉開,社會形勢的變化與國外各種信息的涌入,新提倡的就業觀、價值觀等觀點已經有所變化,新的就業方式的變化都需要觀念與時代對接,新的教材優化是必要的。[4]
近年來,隨著學院師資隊伍的增強、校外專家的補充以及“課堂+舞臺”等新型教學模式、方法的使用,原有教材在與新模式教育的匹配上出現落差,部分內容已經無法覆蓋基于能力素質模型的就業教育實踐的對教材的需求,教材本身的形式也有待進一步創新。
針對當前高職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形勢以及高職藝術類院校就業教育存在的問題、結合我院就業教育的現狀,我院在參照湖南省教育廳畢業生就業辦公室與湖南省大中專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組織編寫的教材《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修訂版)的基礎上,就不同專業的學生制定了專門的就業素質能力模型,在對專業職業崗位(群)調研信息整理分析的基礎上,將用人單位領導、行業專家引進學院,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職業定位與就業能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堂+舞臺”人才培養新模式新觀念:即改革知識本位課程觀,凸顯高職藝術教育特色,以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為目標,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獨立能力和突破發現能力。我們還將上述總目標包含在不同的就業訓練內容中,將各項的教學元素串聯起來,形成任務驅動,達到既突出職業教育的普遍性,又體現藝術人才就業市場特殊性的目的。
我們從學生知識儲備和接受能力的角度出發,針對全體高職一年級的學生,在上學期開設了職業發展規劃講授課程,授課類型為理論課、討論課;高職二年級、三年級或五年制大專的后兩年,開設了就業指導與創業課程,所有課程類型皆為理論課、討論課。從就業教育的涵蓋面來看,我院開展的就業教育將全體學生納入了教育范圍,突破了以往就業教育局限于當年畢業生的范圍的做法,對所有不同年級學生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就業教育,將就業教育真正貫穿到了學生大學生活的全過程。
在針對我院的就業教育課程的效果調查中我們發現,我校的就業教育課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到課率超過90%,素質穩步提升,考試合格率達到90%以上,學生評教滿意度優良。學院教學督導組、校內外專家及專業藝術用人單位對課程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就業后表現都給予了高度評價,公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是學院的品牌課程之一”。
在就業教育課程教學中,我們建立了一支知識結構合理、職稱結構優化的師資隊伍,為我院的就業教育和就業問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人才保障。我院就業教育學術研究有突出成效,圍繞學生就業能力素質開展了專門的學術課題研究,在各種省級刊物上發表了20余篇研究論文,同時常年聘請省內外專業藝術表演團體領導和湖南演藝職教集團的就業市場專家來我院進行講座。上述就業教育學術研究和實踐成績為我院就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保證。
本教材創新研究思路是總結不斷提升的就業實踐教學經驗以及現行就業指導教材存在的問題,結合時代要求以及高職藝術類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就業素質、職業適應與發展以及創業教育與實踐等方面的調查研究,補充、修訂現行教材并探索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演進更新。
特色教材共分為3個篇章: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篇、就業指導篇、創業篇。
1.職業生涯規劃篇包括三個模塊:大學生活與職業發展、職業發展規劃、就業能力提升。這一篇章旨在引導藝術類大學生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及重要意義、掌握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流程,為做好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奠定基礎,并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2.就業指導篇包括五個模塊:就業信息搜集與利用、求職材料準備與應聘技巧、就業心理調適、就業權益保護、職業適應與職業發展。這一篇章旨在指導藝術類大學生學會就業信息的搜集與使用、簡歷撰寫和應聘技巧,教會藝術類大學生初入社會后熟悉常見的就業權益、求職陷阱、安全常識介紹和社會保險,引導和幫助藝術類大學生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角色的過渡。
3.創業篇包括一個模塊:創業常識。這一篇章旨在培養藝術類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對創業的認識,指導藝術類大學生積極參與創業實踐。
通過實際行動,開展藝術專業市場需求調查研究,充分了解藝術行業背景、人才需求、職業崗位資格標準,確定高職藝術學院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材內容改革方向。
通過對有關檔案文獻查閱、整理和分析,從而發現事物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研究方法。采用文獻法進行研究,主要是考慮到藝術類高職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隨著時代發展不斷發展變化的問題,因此對于該問題的研究應該注重當前的研究,又能預測到發展趨勢。
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把握研究對象所特有的質的規定性的方法。采用比較法,主要是從國內外不同時期藝術類大學生的就業機制、就業教育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較,從中找出一些普遍規律,以便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參考。
結合學院藝術人才培養成功的案例以及明星校友成功案例來探究高職藝術學院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材內容創新。
通過對近幾年在高職藝術類學生就業教育上創新性經驗總結、對新時代高職藝術類學生就業后的具體需求結合人才需求單位對人才的期望,對課程配套的教材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審視進而進行優化,編制一本具有藝術專業特色、適應新的教學模式、成為初入職場高職藝術類畢業生的實用工具書的新就業指導教材并配套相應的新型教學模式,填補了藝術類專業就業指導教材的空白,并通過教材的創新研究及成果應用,推進了教學模式的持續優化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