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安市燒鍋鎮鄉中心校 吉林大安 131300)
“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于學玩結合的活動中,既能滿足“動”的需求,又能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學習情境的創設要圍繞學習內容,依據教學目標,對課堂學習的有關情景進行描繪、設計和美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大家來鍛煉”時,帶領全班學生參觀校園讓他們發現身邊的數學,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再解決問題。如,教學“得數是9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時,放手讓學生去實踐,通過自己涂一涂總結出加法和減法算式。當學生初步學會統計知識后。放手讓他們去統計自己身邊的數量。如春、夏、秋、冬的衣服各幾件,春夏秋冬的褲子幾條、鞋幾雙。小書架上的書,家中餐具,一月的水、電、氣等。這樣的教學安排,將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獲得了一些數學的情感體驗。既發展思維,又開發智力。
興趣的形成,根本在于是否主動探索。如果不是主動探索,而是被動接受就會索然寡味了。愛做游戲是兒童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通過游戲能激發學習興趣。如果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變苦學為樂學,就會產生強烈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學習。實驗教材特別重視游戲活動,如,猜數游戲、出手指游戲、幫小動物找家游戲,下棋游戲等,讓學生在游戲中去體驗、發現方法,從而享受玩中學的樂趣。
好奇也是兒童的天性,在教學中要創設一些模擬活動。如教學認識前后設置模擬賽車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模擬父母整理房間,模擬宇航員游星空,數星星,提出數學問題。在情理交融中達到迅速理解,使課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課堂教學不再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而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積極地合作交流,大膽的展示質疑,認真的思考和反思,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教學理念,是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教學時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導學生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多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活動愿望。學生在合作中學到知識,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找到方法。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要敢于放手,切忌搶學生風頭。教師越勤快,學生越懶惰。教師“放”的幅度越大,學生“動”的幅度就越明顯。正如一位教師所說的:你給學生一個平臺,他的表現較是你預想不到的。
教師的幽默、激情、賞識、評價等都是激發學生參與的武器,是高效課堂的法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出現的“閃光點”,要善于尋找學生身上的“亮點”并及時予以賞識。在課堂上能熟練使用賞識性語句,如:你的聲音非常洪亮,你的板書非常工整,你的分析很到位,你的回答很有見解,你比以前進步多了,我感覺你很像個小老師,不錯,很好等。課堂教學中評價要自然、熟練,用到實處,不要為了評價而評價,不要頻繁刻意去評價,評價的語句要恰如其分,點到為止。評價也不能過于隨意,評價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注重公平性,讓學生信服,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教學的真正要義在于教會學生自己學習,而學習成績的好壞與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很大關系。一個人對一件事有了興趣才會樂意做。因為興趣可以產生動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偉人事跡激發學習興趣、理想教育激發學習興趣、改進教育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應有機會喚起學習興趣、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鼓勵質疑激發學習興趣”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激發學習興趣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一味的引導學生如何學知識,而要著眼于學科課程的文化體驗,積極開展相應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