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業職業學院 北京 100093)
微信的普及,是網絡社交史上值得稱道的里程碑式革命,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微信成為微時代的標志,將用戶帶入一種碎片化、即時性的新型互動空間。“我微信,我存在。”微信朋友圈為網民建構了現實社交之外的一個“手機朋友圈”,通過手機號碼的鏈接和“準入”,朋友圈便成為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交流的集群,展現了現實社交的“人脈”,也體現了用戶在圈子文化中的價值和作用[1]。微信朋友圈在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在教室、圖書館、食堂還是宿舍里,無論是學習、吃飯還是就寢前,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學生們刷著朋友圈,他們或是獲取朋友圈里感興趣的信息,或是發布自己的生活狀態,或是抒發著自己的情緒。“投票”、“點贊”、“評論”、“轉發”已經成為一種微信文化,經常出現在微信朋友圈里,也成為學生們信息互動和情感對接的方式,因此微信朋友圈已然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領地。作為高職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認識和運用好微信朋友圈這個渠道,能夠為與時俱進地做好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
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的課余時間被大量的新奇事物占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思想教育模式已經無法再吸引學生的興趣,而且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統的思想教育工作開展的頻率普遍不會太高。微信朋友圈由于其便捷性、及時性和普遍性,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制約,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頻率,為師生提供了更多思想交流的機會,這就形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對多”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和學生們之間的“多對多”思想模式。教師與學生的“一對多”模式是指教師可以通過微信朋友圈了解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狀態,也可以針對微信朋友圈發布的時事熱點和相關政策發表觀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學生們之間的“多對多”思想模式是指學生之間對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討論和交流。這樣平等的互動模式拉近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距離,消除了學生與老師面對面溝通的心理壓力和學生之間面對面交流的顧慮,每個人都更容易把自己的真實思想表達出來,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高職院校學生的課余時間普遍較多。在課余時間,同學們大多數都熱衷于玩手機、聊微信、刷朋友圈,通過發朋友圈表達自己的心情和展示生活狀態。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走進他們的生活,對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有所了解,與他們產生共鳴,才能對他們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起到正確的引導。例如:筆者在瀏覽微信朋友圈的過程中,發現一名性格內向的學生發布了一篇很槽糕的心情狀態,其中還涉及到“活著真累”的字眼。筆者通過微信與這名學生溝通交流,了解情況,發現他是和舍友產生了矛盾,情緒低落時又回憶起過往的痛苦經歷,感到心情很壓抑。筆者及時找該生談話,分析同學之間產生矛盾的原因,又通過其他學生了解情況,為該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化解了同學之間的矛盾,也避免了該生產生更多心理問題的危機。同時,筆者通過微信朋友圈與該生多次互動,對該生發布的消息隨時關注,引導其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并提醒其他同學對該生多加關注。一段時間以后,該同學與班級同學的關系越來越融洽,并能夠積極參與班級活動。
可見,微信朋友圈可以使高職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及時了解學生們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有針對性的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及時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予以幫助。另外,微信朋友圈的廣泛性使得學生們可以了解相互之間的思想動態,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關注來掌握目標學生的情況,拓寬了信息來源渠道,有利于及時開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由于微信朋友圈的內容比較豐富,對高職院校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高職院校學生課余時間比較多,大部分課余時間都用在了刷朋友圈上。更有甚者還會利用上課時間點擊朋友圈或發布一些消息,嚴重影響上課狀態和學習質量。一些高校采取了“課堂無手機”的措施,要求學生在上課前把手機放到手機袋中統一保管,以保證學生的上課效果。但是,微信朋友圈已然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些學生產生了嚴重的依賴心理,隨時翻看手機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習慣,交了手機會使他們情緒焦躁,無法集中精力,以至于抵觸“課堂無手機”措施的執行,影響了課堂秩序,甚至使師生關系變得緊張。
微信朋友圈傳播信息方便、快捷,信息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高職院校學生瀏覽微信朋友圈很容易獲取到大量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的發布者和轉發者自身的政治素養和辨別能力參差不齊,對信息缺乏有效的甄別和篩選。一些消極的、不健康的信息,甚至居心叵測、造謠生事的言論也被學生獲取并轉發,嚴重誤導了學生的認知,也給高職院校思想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比如2017年11月18日北京大興區西紅門鎮新建二村發生重大火災,造成19人死亡、8人受傷的慘劇,因此北京市在全市范圍開展了為期40天的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專項行動,這次專項行動本是政府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高度重視的體現,卻被別有用心的人說成是驅趕低端人口,在網上發表不實言論,抹黑此次專項行動,這些言論被迅速轉發,學生信以為真,造成了恐慌心理。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與傳播者。由于一些學生缺乏法律意識,對互聯網方面相關的法律法規認識不足,把微信朋友圈當作自己的私人空間,隨意宣泄情緒。例如,某學生因為對任課教師課堂管理不滿,隨即在其個人微信朋友圈中使用侮辱性的語言文字對教師進行謾罵和人身攻擊。雖然在朋友圈中發布的內容,僅微信好友可見,但其好友可以通過分享、轉發、口耳相傳的方式,迅速擴大傳播范圍,造成惡劣影響,侵害了教師的合法權益。還有的學生對網絡上不實的文字、視頻等消息在沒有能力進行鑒別真偽的情況下,不計后果隨意在朋友圈中分享,也可能會造成侵權。
打鐵必須自身硬,新的教育環境下,高職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不斷與時俱進,善于學習,提高政治理論水平和新技術應用能力,將微信朋友圈建成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力陣地。通過研究微信朋友圈了解掌握高職院校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學習生活狀況,從中找到思想教育的突破口,完善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對策,增強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性。
加強高職院校網絡輿情管理隊伍建設,積極做好網絡輿論引導,有效傳遞正能量,引領學生群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使高職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通過微信朋友圈牢牢占領網絡思想教育高地。
微信朋友圈具有低門檻和高關注度的特點,容易導致各種不良信息的出現,由于大學生社會經驗較少,容易被不實的言論所迷惑,從而出現錯誤的認知和價值判斷。因此高職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大學生的三觀教育,運用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對大學生予以正確的引導。思想教育工作者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微信朋友圈,引導學生自覺遵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支持國家政策[3]。告知他們對不良信息的甄別方法,以及在發布或轉發信息時,要遵守現實社會中倡導的道德行為規范,以防由于信謠傳謠而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由于一些學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方式不正確,給學習和生活都造成了不良影響。思想教育工作者要起到監督和教育的作用,發現學生在上課或深夜還在使用微信朋友圈發布消息時,應及時予以教育指正。同時思想教育工作者還應與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相結合,開展主題班會或一對一談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觀,從而保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高職院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增強學生法律意識教育,通過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即使是在微信朋友圈這種虛擬的環境下,也要規范自身言行,有意識地自律是網民不可推卸的義務,微信朋友圈上的言論同樣受到法律的制約。要教育學生加強自我約束,不斷提高法律意識,積極維護自身與他人的合法權益,守住法律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