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曉華 唐 川
(1.西南石油大學 四川成都 610500 2.殼牌中國勘探與生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0)
2013年,習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隨著我國經濟對外發展速度的加快,在石油工程人才培養中也需要具有國際化視野,才能積極應對“一帶一路”的全新發展背景,這也是石油工程人才培養的新機遇。高校要重視“一帶一路”發展的特殊環境,在人才培養中突出國際化特色,通過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積極適應新的競爭環境,為我國石油工程事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中俄以及中亞地區的能源合作是一項核心內容。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俄以及中亞部分國家的能源合作更加密切,國家間的能源聯系已經成為相對穩定的格局。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石油工程人才不但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同時還需要具有國際文化素養,具備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對俄羅斯以及中亞文化有所了解,熟知當地的民俗習慣和風土人情,才能適應“一帶一路”國際化發展的新趨勢。石油工程院校是培養新時期石油工程人才的基地,不但承載著科技創新的重任,而且還需要承擔起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從當前石油院校的人才培養情況來看,尚未形成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實踐體系,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持。因此,石油院校需要以“一帶一路”為機遇,以企業、市場和國際化環境需求為突破口,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盡快與國際化人才培養接軌,從而保證石油工程人才能夠適應涉外環境,全面提高人才素養。[1]
辦學理念是學校整體辦學目標和教育思想的載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導性,與社會人才需求密切聯系,能夠在人才培養中突出自身優勢和特色。改革開放以來,石油工程人才始終有著良好的就業市場,因此,不少石油類院校在國際化辦學方面重視程度不足,缺乏必要的國際化理念。近年來,國際能源市場處于長期低迷狀態,因此不少油田大幅裁員,這一變化也引起了石油院校的高度關注。以供給側改革委起點,培養國際化石油工程人才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經過探索實踐,一些石油院校逐漸形成了“2+2”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是將人才培養分為國內和國際兩個階段,這一創新舉措為國際化辦學創造了良好開端。但是整體來看,多數石油院校國際化辦學理念不足,缺乏必要政策引導,制度不夠明確,而且在經費方面支持力度不足,這些都影響了石油院校國際化辦學理念的發展。
國際化師資隊伍是培養石油工程國際化人才的先決條件,相關數據顯示,在國內石油院校中,有海外教研閱歷的教師不足10%,這一比例和耶魯大學的40%-75%有著巨大差距。由于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機制不足,尚未形成清晰的戰略目標,因此其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明顯不足。有些石油院校將國際化師資建設寄托于少量引進外教人才方面,這一舉措不但使本土教師國際化培養之后,同時還有可能造成海外人才水土不服,一些外派進修教師則可能一去不回,這些零敲碎打的建設舉措很難形成系統化、規模化的國際化師資教育隊伍。
在石油工程人才培養中,學生的國際化培養質量是衡量院校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一帶一路”倡導人才“走出去”,但是從當前石油院校學生“走出去”的比例開看,主要仍集中在主干專業方面。而“請進來”戰略則強調人才交流,但是從當前石油專業留學生情況來看,不但數量不足,而且人才培養層次偏低,生源集中在北非和西亞等國,發達國家學生較少。雖然一些高校每年外派留學生人數有所增加,但是專業覆蓋范圍較窄,主要以石油工程和油氣儲運為主,而且國外深造院校辦學層次偏低,國際影響力較小,這些都體現出國際化育人格局存在的問題。[2]
在石油工程專業國際化文化融合情況來看,整體融合深度不足,主體教學仍以專業知識為主,而國際化人才培養不但需要專業素質過硬,同時還需要注重國際文化教育。而且由于受到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影響,不少教師在文化教學中缺乏國際視野,有些教師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以西方文化介紹為主,缺少與本土文化的融合,因此造成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較低。而且當前石油工程專業雙語教學資源有限,多數院校尚未實現全程英語講解,無論是在教師隊伍還是在學生跨文化交際水平中都處于弱勢,與國際化人才需求還有一定距離。尤其是雙語課程課時嚴重不足,難以適應“一帶一路”背景下對戰略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需求。[3]
學科的國際排名是體現其學科優勢的重要標志。近年來,國內不少石油院校對國際科研交流給予了高度關注,一些學科已經獲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迄今尚未形成明顯合力,導致科研競爭力相對偏低。石油院校國際化合作較少,尚未形成國際一體化科研平臺,影響力不足。在國際交流方面雖然次數有所增加,但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研究成果較少,國內教師在國際學術會議中做主旨報告以及擔任學術要職的人數較少。在已經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中,英語論文比例雖高,但是被引用的文章數量較少,尤其是以國際合作為主的石油工程理論更是寥寥無幾。這些問題都表明當前石油院校國際科研和影響力相對不足,在學術交流中仍有巨大的潛力可挖。
在石油工程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必須樹立鮮明的培養目標,確定整體教育方向。高校要具備國際視野,以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為方向,制定更科學有效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深挖學科優勢的同時,積極拓展國際化交流途徑,構建更高校的國際化交流平臺,將國際化人才培養作文戰略性任務來抓。結合人才培養的整體目標,將其細化為具體教學內容,如業務、外語、文化等幾大范疇,結合培養重點確定教學活動內容。例如對大一學生來說要側重于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國際化發展意識。對于大二學生則需要培養其國際化視野,大三學生則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大四學生則以實踐教學為主,為學生提供更多國際短期交流、進修、學習的機會。[4]
國際化人才團隊建設是提高石油工程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高校要切實結果國家人才計劃如“千人計劃”、“泰山學者”等拓展招聘渠道,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加入到石油專業教學中,為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注入新活力。學校要為青年骨干教師提供更多的出國進修機會,從而提高教師團隊的國際化建設。尤其要鼓勵教師與國際學術機構合作開展教研交流,在國際化課程建設中邀請更多國際專家、學者到學校開展教研工作,從而形成形式多樣的國際化教師資源交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流動機制。在國際化辦學事業下,國際游學、國際項目實踐、國際化專業競賽等為學生提供了更廣泛的參與和展示平臺,無論是從教師還是從學生角度來看,其國際化視野將更加開闊,為國際化石油工程人才的培養創作良好條件。
(1)專業素養
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首先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專業能力,這就需要在石油工程人才培養注重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在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的同時,還要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只有專業素質過硬才能實現知識的有效運用,在實踐當中融會貫通,促進學生國際化思維的形成。高校要強化學風建設,通過第二課堂進行知識拓展,提高石油工程專業學生良好的學科素養。通過知識競賽、論文競賽、國際遠程講座、國際石油論壇等形式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提高。
(2)語言交流能力
石油工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參與國際技術交流,能夠熟練發揮外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加強國際溝通交流效率。高校要為石油工程專業學生營造更完善外語學習環境,在外語教學中與學生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外語交流水平。盡可能開展雙語教學,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通過早讀、英語角、外語情景劇以及外語歌詠比賽等形式營造濃厚的外語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跨語言交流水平的提高。
(3)文化溝通能力
在國際化人才培養背景下,石油工程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對東道國的民俗宗教、政治環境、思維習慣以及價值取向有所了解,能夠對不同文化表示理解和尊重。高校可以邀請歸國教師組織學生交流會,選派學生參與國際項目交流,邀請國際石油工程專家到校講課等,通過這些形式促進學生與國際文化的溝通交流,幫助學生建立國際化思維,培養學生的對外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通過文化溝通提高學生的國際文化應對能力。
(1)公派留學
當前,國內高校在石油工程專業公派留學中主要以研究生項目和本科生交流項目為主,通過公派留學能夠培養更具國際化事業的高端技術人才,提高人才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通過公派留學形式與國外同類院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石油工程學術的有效溝通交流。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公派留學生人數較之以往增加了50%,因此,石油工程院校也要穩抓這一機遇,為學生創造更多公派留學機會,為國家實施新世紀能源戰略提供優秀的人才保障。
(2)聯合培養
聯合培養以雙學位、本碩連讀以及互認學分等形式為主,高校以石油工程學科為基礎,與國外同類高校建立聯系,雙方互認學分,簽訂人才聯合培養合約,雙方交換留學生。在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可以與國外能源名校建立合作,通過“3+2”或者“1+1”的聯合培養模式,為石油工程專業學生創造更高效的國際交流平臺。[5]
(3)短期交流
短期交流包括暑期游學和項目推介兩種。暑期留學是在暑假期間中外學校協商項目內容,選派學生團體進行對外文化交流。項目推介則是青年師生到國外進行項目調研,或者到國外進行帶薪實習等。這些項目周期較短,容易操作,能夠很快見到成效,對于拓展實施國際化視野有很大幫助。
(4)國際學科競賽
國際學科競賽是培養學生國際學術的有效方式。在石油行業國際學科競賽組織者為SPE,也就是“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該組織遍布一百多個國家,會員包括8萬多名專家學者和2.8萬多名學生,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通過SPE平臺,石油工程學生可以參加論文競賽和專業知識競賽等,為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創作了良好條件。
“一帶一路”戰略思想的提出,為石油工程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要積極更新人才平培養理念,著力培養具有國際化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了解國際石油產業環境和市場規則的國家化人才。結合“一帶一路”戰略方針,積極引進國際化資源,同時,讓更多教師和學生“走出去”,更多的去參與國際石油工程學術交流和相關競賽,在專業培養、語言、文化等方面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力度,立足國際化人才培養高度,為社會輸送更多素質良好、技能全滿的石油工程國際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