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沈陽 110000)
學生進入高職后,不少學生由于學習方法及習慣不能良好適應在學習內容、深度、難度等新要求,因此對學習缺乏正常的熱情及積極性,甚至對學業產生厭倦感,并伴隨前途渺茫的消極感受。同時網絡成癮,對自我價值認同感偏低也是造成學生適應性低的原因之一。但主要還是由于社會環境以及學校環境都在促使他們倉促改變從小學到高中的包辦式教育管理狀態,使他們難以適應新生活。而適應性低帶來的問題可能但不僅是造成學生在自身管理的能力薄弱,伴隨而來的是情緒調節上能力薄弱。2017年張靜及鄭延芳對1274名高職學生進行抑郁自評(SDS),調查研究發現21.59%的學生有焦慮癥狀。在這部分學生中,人際關系問題處理能力較弱,情緒管理能力較弱。同時最重要的是焦慮癥嚴重時可發展成重度抑郁,進而可能會有輕生等極端行為。[1]
傳統價值觀和評價體系對高職學生缺少認同,因此造成他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價值。縱然他們在動手能力、冒險精神以及創業精神上并不會比本科學生差。但縱觀高考教育體系,高職教育價值被普遍弱化,從而造成部分學生認為職業教育是低層次教育。這在很大層面上造成了學生的自卑心理。一些學生認為自己讀的是末流院校,在其他大學生面前難以抬頭。而由自卑帶來的最直接現象就是自我放縱。自卑帶來的問題還不只如此。自卑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如同學的一句調侃或是別人的一句無心之失,導致其自卑心理突破一個臨界值,從而暴起傷人。[2]
談到高職學生心理問題不能忽視的是一類由于各種非人為因素被迫接受高職教育或是一些經歷特殊的人群。這類人群可能由于高考失利或是經濟因素或是其他的別的因素等來到了高職院校。內心的心理狀態本就是不健康的,但是表面難以察覺。對于這類人群,需要保持高度關注,關注好其心理健康,有助于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推廣以及有效干預效率的提高。同時使教育形式愈加豐富,也可借助成功干預案例有效地對各類心理問題進行合理干預。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綜合素養。再者帶動學校聲譽提高。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但也不需要過分悲觀。只要用對方法,充分結合實際,資金投入到位情況下,將心理教育工作視為一個單獨的工作,不與其他德育工作混同,結合專家學者見解,進行教學實踐,工作調整,最后都會收到一定成效。
對心理健康問題干預首先需要對學生各類群體心理狀況的充分而正確的認識,不專業者不易發現潛藏的問題,也容易走偏,使簡單問題復雜化,甚至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高職院校首先需要對心理教育工作專業性保持充分客觀的認識。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的心理教育機制,運用各種渠道在校內普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這個過程宜如春風拂柳般漸入人心,而不應運用強制措施使學生產生抗拒心理。其次建立咨詢服務體系,吸納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人才是這個心理健康體系建立的重中之重。沒有有效的心理服務工作體系,想有效起到調查、預防、適當干預甚至是治療的作用只能是紙上談兵。從而只能是投入巨大的資源和精力卻收效甚微。
在建設心理教育機制的過程中,學生活動體系建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邱開金學者指出其中的關鍵是課程分離。科普性地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針對特殊群體使用不同的心理健康策略疏導。用平等、開放、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和以樂觀的心態看待問題等一系列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結合實際進行操作。
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就是就業壓力較高。如何緩解學生面對就業壓力時的焦慮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學生在學校學習時間較本科學生來說短,因此提早面臨就業壓力。而如何化壓力為學習動力,也是需要探討的問題之一。
第一,調整學生認知,引導其端正心態,正確判斷就業形勢和崗位需求。引導他們正確評價自身價值,找好自身定位。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對就業形勢判斷失真;部分學生對自我認識過高或過低導致盲目自信或極端自卑,擇業失敗之后就形成就業恐慌心理。因此要引導學生確定自身人生職業規劃,準確評價自身,正確判斷市場走向。[3]
第二,積極引導學生提升職業能力和業務水平,設法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讓就業壓力與學習內驅力形成一個積極的閉環,在不斷的提升自我中,掌握自我心理調節方法,有效優化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至關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有無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提高學生各種素養的先決條件。關注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正視其復雜性、長遠性和艱難程度。運用多種方法,積極探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逐漸簡單化,從而更好地干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使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心理健康問題干預有效化、規范化和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