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第一實驗小學 山東德州 253400)
小學生在學習中“興趣”起著重要的作用,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學生通過興趣去探索世界、獲取知識、引發思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教師在小學二年級數學運算教學中,要善于營造富有樂趣的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求知。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心理活動做充分的研究,利用好學生表現力強、競爭力強、好奇心強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比如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將運算問題中的數字用蘋果、橘子等水果替換,并制作成一張張的圖片,讓學生看圖搶答。學生看到形象的水果比看到枯燥的數字,更能提起學習興趣,會主動的去思考問題、積極搶答問題。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將興趣教學與教材內容相融合,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在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材中,四則運算是較為重要的內容,也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內容,因此教師為提高教學效果,要總結運算規律,并受制與學生。四則運算的規律有:首先,當算式中只有乘除或是只有加減的時候,從左至右一個個計算;當算式中同時包含加、減、乘、除時,要先計算乘除,后計算加減;當算式中存在括號時,先對括號內的進行計算,再從左至右的順序計算[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熟背以上規則,并且通過練習能夠靈活掌握四則運算。另外,很多學生對規則中“先乘除”的理解是,如果算式中同時存在“乘”和“除”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這種錯誤行為,并將難以理解的部分做重點講解,讓學生充分理解并牢記于腦海中,從而降低運算錯誤的發生。
在混合運算的教學中,具有循序和非循序計算,兩者相互矛盾,學生容易理解困難,此時教師要善于辯證教學,在實際案例中對兩者進行區別講解。告知學生為了計算的正確和合理性,通常采取循序計算,采用非循序計算要看具體情況,可以通過習題詳細講解,讓學生在理解的同時能夠靈活運用[2]。同時,教師切不可在教學中限制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生四則運算只能按照一種方式計算。而是引導學生嘗試通過不同方式計算,養成學生的數學思維。比如教師可以出具幾道算數題,讓學生討論看看要運用什么方法才能計算正確:⑴500-75×5÷15,⑵300-128÷16×3+110,⑶520-241+346-180,⑷42×18÷12+158。
教師適當的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并且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分析,尋找合理的運算方法,比如第⑴題:按照“先乘除后加減”的原則進行跳躍式計算,先做75×5=375÷15=25,然后500-25=475;第⑵題同樣道理:在運算中首先計算128÷16=8×3=24,然后再計算300-24=276+110=386;第⑶題:可以根據運算規律從左到右,或是從右到左都能計算出正確答案,346-180=166,241+166=407,520-407=113;第⑷題:雖然是混合運算,但是可以按照從左到右一次計算,42×18=756÷12=63+158=221。通過這樣的練習,讓學生靈活運用四則運算規律,還能通過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
在四則運算的教學中,教師要教授學生正確的書寫方式,按照計算步驟進行遞等式的書寫,這樣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運算習慣,還能縮短學生的運算時間,提升準確率。尤其是在計算中有小數或是分數時,要指導學生按照遞等式有條理的進行計算,可以不必所有步驟都寫清楚,但是重要的步驟一定要有。
在運算結束后要仔細的復查,從中可以糾正計算的錯誤,提高計算的準確率。復查的方法主要有:首先,觀察符號并對計算順序進行核實;其次,查看遞等式的書寫是否正確,避免發生漏項問題;最后,仔細檢查每一個步驟的計算結果[3]。學生按照以上的三點進行復查,就能讓運算結果的正確率提高,降低計算錯誤,或是書寫不規范的情況。當然,計算的準確性是需要經過不斷練習、復查來提高的,這也與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熱情、學習基礎有著一定聯系。所以,教師要通過多種激勵手段,鼓勵學生進行自查自糾,同桌或是前后桌學生在運算習題做完后,彼此之間進行復查,既考驗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也能學習到其它同學的計算思路,從而讓全班學生的數學運算成績共同進步。
加、減、乘、除是小學二年級數學的學習重點,也是學習難點,學好四則運算能夠讓學生受用終身。由于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成熟,在四則運算中存在著理解難點,因此教師要善于總結教學中的不足,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點,以趣味性、生活化的模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將數學運算方法牢記于心。同時,還要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去發散思考,并且運用所學的運算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為學生將來的學習與生活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