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鳳林學校 山東威海 264205)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許多問題難以用語言和文字表述清楚,因此恰如其時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適逢我們鳳林學校著力打造“健生致美 慧命行遠”為主題的“生命教育”活動,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激活學生靈性,讓學生能夠快樂、幸福、有追求地生活。作為一名生物教師,筆者在日常的生物教學中,嘗試著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命化課堂,收到良好效果。經過大量的實踐嘗試,獲得了一點經驗和體會,現總結如下: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命化課堂,可以拓展學生的生活空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都知道凡是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起來會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學越愛學。然而,學生閱歷淺,生活空間有限,許多現象、事物無法觀察到,再加上他們對周圍的很多事物沒留心觀察,對生活中許多東西就體會不到其樂趣,以致學習很被動,若能恰當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便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要求。例如,在學習初中《生物》一年級下冊《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一節時,學生盡管能夠很容易觀察到水分從植物體內蒸發出來的結果,但對于水分如何從根部吸收到體內,又如何從植物體內蒸發出來的過程,覺得太抽象,很難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制作了植物體內水分蒸發《蒸騰作用》的多媒體課件,將微觀展現于大屏幕。這樣,學生通過觀察理解,掌握了植物體內水分蒸發的過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在學習《單細胞生物》一節時,運用SMARTNOTE的白板技術中的探照燈功能,為學生呈現一個小池塘,在池塘里有魚、蝦、草履蟲等生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投影六種常見的單細胞生物圖片,讓學生先簡單思考,如何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對它們進行分類?然后通過白板操作拖放進行歸類。在學習《社會行為》一節時,在學習了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的特征之后,筆者出示了一些營群體生活的動物的圖片,讓學生把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拖到一個邊框內,其他不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拖放到一起,對學生社會行為的特征的理解掌握情況進行即時反饋。這樣學生通過親自操作,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命化課堂,可以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由學生自己建購知識的過程。為了確立學生在知識建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就要盡可能地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如生物第三冊《血液》一節,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畫面首先展示了一個人體血液循環動態圖,心臟正在跳動,且有搏動的聲音。由于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探索欲望一下子被喚起,筆者趁機圍繞多媒體課件提出以下一系列問題:圖上跳動的是我們人體的什么器官?(心臟)心臟在不停地跳動忙著干什么?(把血液送到全身)心臟通過什么管道把血液送到全身的?(血管)血液通過血管被送到全身各部分,為身體各部分細胞帶來了什么必需物質?(氧和養料)氧和養料是怎樣送到身體的各個部分,細胞產生的廢物又是怎樣運走的呢?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命化課堂,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和主人。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命化課堂,可以整合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生物學科的有些內容如果單純利用掛圖來學習,學習時間較長,而且學習效果不理想。如果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生物第三冊《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以前利用掛圖進行教學時,至少需要3課時,而現在運用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將《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的內容合并為一節,如在課件上演示淀粉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麥芽糖,進而分解成葡萄糖,繼而在小腸內被吸收,其中一部分被分解,為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提供能量,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臟內合成糖原,或是在細胞內轉變成脂肪,儲備起來備用。蛋白質、脂肪的消化、吸收、利用也是如此。通過課件的幫助,學生能夠把三大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在一節課內掌握,從而大大縮短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命化課堂,可以將學習內容從課內延伸到到課外、從書本延伸到生活,將“玩”與“學”結合起來,實現“玩中學”,“做中學”
《STEM要素與初中生物學課程整合的實踐探索》是威海市初中生物十三五申報的重點課題,我校作為21所實驗學校之一,開展了《米酒的制作》一系列的實驗探究活動,并且在寒假期間開展了《米酒的制作》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們分別探究了《裝置內氧氣含量對米酒發酵效果的影響》和《溫度對米酒發酵效果的影響》,因為《米酒的制作》的實驗過程以及實驗現象需要學生分別觀察24小時后、36小時、48小時、72小時、96小時的實驗現象,單純依靠課堂的時間根本無法完成,那怎么樣讓其他孩子能觀察到其他人米酒的制作過程以及實驗現象呢?我們想到了利用多媒體技術來解決這一難題。孩子們把自己制作米酒的過程及觀察到的現象錄成視頻或拍成圖片,填寫觀察日記,并制作PPT,帶到學校進行課堂展示,其他同學進行傾聽,補充和評價。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地將課堂與課外結合起來,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做中學”,激發了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生物的興趣,動手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時很好地創設了生命化課堂。
總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命化課堂,筆者認為將極大地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使生物課堂迸發出無窮的感染力,將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到更高境界,在愉悅的氛圍中輕輕松松的掌握生物知識。“鳳凰入林呈吉祥”,相信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們的生物課堂教學一定會呈現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高效的生命化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