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平 歐獻中
(1.湖南省益陽市益師附屬小學 湖南省益陽市 413001;(2.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教育局 湖南省益陽市 413000)
“教師興,教育興;教育興,國家興”,已成為當今社會各界的共識。結合服務于最基層教育二十八年、十年從事區域性教師培訓工作的體會,筆者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現狀,社會的實際,需要我們從打破教師職業“空心化”入手,才能真實圓滿地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決策,促推“中國夢”早日“夢圓”。
空心,一是指樹或其他植物的髓部或中心沒有長實;二是指物體內部是空的。空心化,則是指沒有長實或內部是空的的一種變化發展趨勢。教師職業“空心化”,是指教師隊伍中的高學歷、高水平、青年人才向高端行業、經濟發達地區急劇流動,造成農村地區和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教學水平梯次、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同時基于社會產業(行業)地位之間的急劇變化和經濟利益非正常的調節,以及長期以來的教師隊伍建設頂層設計的缺位,導致教師行業由行業內向行業外流失嚴重、由行業外向行業內流入嚴重不足,形成了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乃至整個行業人才空心分布的現象。[1]
1.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更決定了教育、教師的發展。教育產業化的旗幟一出,地方政府通過學生收取教育附加費彌補教育經費的不足,學校以“辦好食堂、商店、旅社”為榮,教育亂象由此而生,教師職業成為全社會垢責標靶。[2]
2.教師職業發展頂層設計的缺位。在科教興國戰略之前,似無專門的教師職業發展頂層規劃與設計。科教興國,科學與教育并重,亦無教師職業發展頂層規劃與設計。殊不知,教育不興,何談科學之興,人才都是教育培養出來的。
3.教師職業自身不足的制約。教師職業社交面窄、自身不具備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能力、教育成果呈現周期長、晉升空間小、流動性不強等職業之不足,要求教師從業定力強于常人、奉獻精神強于常人。而這種不足,極容易在外力的促推下加快職業空心化的發展。
4.社會風氣的影響。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象牙塔,更不可能與社會生活實際脫節,社會風氣對教育行業從業者心態和從業過程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負能量的價值取向,極易傳染教師而傳導教育。異化的負能量價值取向會加速教師職業空心化傾向。
依憲治國,依法治國,社會之共識,教育概莫能外。當前,要結合教育的現狀,面向未來發展之需求,修改《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教師資格條例》等法律法規,從法律上明確規定與教師職業“從業要求高于其他行業、教育對象是未來社會公民、成果呈現周期長”等特殊性相對應的教師從業權利與義務,確保教師職業有實現其現實需求的、未來發展需求的職能之責權利。
教師行業一定要實現“人員素質高、思想道德高、學歷水平高、勞動報酬高、社會地位高”。這“五高”要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離不開輿論宣傳的正面引導。關于教育的宣傳和輿論引導必須得到全面加強,其力度要與教師從事工作的重要性相匹配。要厘清教育職業的邊界,學校教育絕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抓好家庭教育刻不容緩,家庭教育缺。要完善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的教育職能,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教育大局面。要建立健全社會其他行業、組織進入校園、介入教育的準入制度,即明確界定什么事什么時間什么場合才能介入教育行業內部事務的法律規范。只有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的教育功能有秩序、有力度,才能保證學校教育、教師執教按教育規律辦好自己份內之事。[3]
提升教師職業影響力,強化教師隊伍整體素養的建設。提高學歷、學識、教育能力等準入門檻;通過加強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在職培訓、科學的評價機制、前瞻性的導向機制,提高現有從業人員的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立德樹人的整體水平。全力助推教師“甘于奉獻,樂做工匠式教師”。沒有教師不想做好本職工作,關鍵是價值導向、物質保障、職業引導要切合教師、教育的實際,建立完善教師“樂業、敬業”的引導機制,全力幫助教師成為工匠式的教師。
必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視角完善教育管理體系。從宏觀上講,教育部代表國家行使教育和教育管理職責,是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應該做好以下兩條職責:一是當好全體教師的大娘家,為教師代言;二是定好行業標準,督促行業標準的落實。當教師正當權益受到侵犯,教育行政部門不聞不問是失職、只顧輿論不講實情是瀆職,這樣的做法會冷了教師的心!教育行政部門與教師個體之間離心離德,何談教育協調發展?教育行業事務的管理,應當是“國家標準—地方自主發展—督導督查—反饋推進”的機制。從微觀來看,一個地區一所學校要堅守本業,不忘初心,努力探索、建立、完善切合本地區本學校的教師評價、晉升通道、教師個性發展的管理制度。現實生活中,區域內同工不同酬、評價雙重標準、“千校一面”的現象時有所現。因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屁股要坐在教育上,敢于為教師代言,勇于剝離社會事務,善于制定、完善本轄區的教師隊伍建設管理制度。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體面安心工作,教育大局才能井然有序發展。[4]
新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對優質教育需求,是全體教師的光榮歷史任務,更是促推教育事業勇猛發展的不竭動力。正視現狀,面向未來,真心實意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決策,讓我們意氣風發地擁抱教師隊伍建設發展的春天!教師興了,教育必興;教育興了,國家必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