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開展有助于提升和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實踐活動,除了包括課文的閱讀理解以及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還應在特定的情境下開展一系列聽、說、讀、寫活動。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親身感受學習過程,進而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立足于語言是小學語文課標對學習語言運用這一教學目標提出的基本要求,語言運用學習包含文字形式和語言文字兩個層面的內容。若想通過開展學習活動來實現良好的學習語言教學目標,教師首先應將每一課時的語言學習目標設計得更加細致化,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低層次的、小的目標逐漸過渡到高層次、大的目標;前一個目標的設計與后一個目標相聯系,后一個目標的設計以前一個目標為基礎,前后互相關聯,使學生的語言學習更加有序。
1.逐層推進識字教學。例如,《四個太陽》這篇課文的一個學習語言目標是:通過字理運用,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感知并記憶“伙伴、陽、暖”等形聲字。在初讀交流階段,筆者以“伙伴”這一詞語為例,初步向學生講解“形聲字”的定義,讓學生對形聲字有一定的了解,進而引導學生自行猜測或解讀“甜”字的意思。在復習導課階段,教師讓學生看“陽”字的圖像,猜出“陽”的象形字,之后教師向學生講解這個字的字理,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這個字。在研讀析文階段,以“溫暖”一詞為例,讓學生想象說話,并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教師再次向學生講解形聲字的有效識記方法,加深學生對識記方法的掌握程度。通過逐層推進、分階段教學,教師很好地落實了本節課的識字教學目標。
2.逐漸講解段落樣式。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時,讓學生對總分結構段落樣式的構成方法有初步的認識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之一,旨在讓學生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懂得運用先總后分的方法來介紹某一個地點。為突破這一重難點,教師應將本文的第4自然段作為重點自然段,讓學生對本段進行集體朗讀,并找出本段第一句與其他句子之間的關系,之后再講解總分結構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初步認識總分結構。接著,讓學生找出文中其他總分結構的段落,鞏固和深化學生對總分結構的認識。最后,讓學生用總分結構描寫自己喜歡的地點,提升學生對總分結構語言表達方式的運用能力。
3.描述方式巧妙化。例如,在教學《與象共舞》這一課時,可將“學習 ‘點面結合’的場面描寫方法”設為本課的學習語言目標,將學習活動的目標細分。先讓學生對場面描寫形成感知,進而使學生對概括描寫有整體把握;在敘述方式上先“點”后“面”,再進行點面結合。在理解語句的描寫方法方面,先讓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大象動作的語句,讓學生講解大象的聰明、善解人意以及靈氣,進而讓學生初步認識“點”,即“用動詞傳情”的描述方式。在講解文章的場面遷移描寫時,教師可以巧妙利用文本留白,分析大象與人開完玩笑后向人道歉的場景,讓學生領悟到大象“以動詞傳情”的特點。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較強的以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為主的課程。在教學中教師應以語言學習為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課堂學習活動。在制定教學方案之前,教師應充分考慮教材知識的結構、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學習規律,以此為基礎設計課堂教學方案,課堂學習活動應環環相扣、由淺入深、逐層推進、有序進行。只有如此,課堂學習活動才能達到綜合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實現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目標。
1.教學活動包含感知性。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充分聯系已有知識以及經驗,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結構、文章的大體段落結構,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段落、結構均形成總體認識。例如,在教學《松鼠和松果》這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逐段朗讀,再在課件上展現課文的四幅插圖,將圖片順序打亂。教師要求學生兩兩合作,讓他們根據課文的內容將圖片按正確的順序進行擺放,然后讓學生就自己排列好的插圖順序說一說理由。這種文字與圖片對照,按照讀課文——擺圖片——說理由的感知性教學活動不但與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相符合,還有利于促進語言實踐活動教學目標的落實。
2.教學活動應富含理解性和創造性。小學語文閱讀即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過程,主要包括理解性和創造性閱讀。其中理解性閱讀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領會以及理解為主,學生除了要理解課文中的字、詞、句乃至標點的表面意思外,還應透過表面現象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并通過評價性、拓展性閱讀等方式來深化理解。創造性閱讀主要包括通過閱讀發現問題,通過想象、實踐等方式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3.教學活動應包含積累性和運用性。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是不斷積累的過程,閱讀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點講解好詞佳句,讓學生學會理解和賞析這些內容,并將其積累下來。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古詩詞三首》時,重點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求學生對詩詞內容進行品讀以及想象,深化學生的理解,并以此為基礎背誦詩文和詞文。在學生理解、掌握和積累知識后,應讓學生運用知識,進而提高他們對語言的運用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不應單純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教會他們獲取知識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知識,從而實現從教師教到學生學的良好轉化。
1.“導學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直接將知識點告知學生,而應引導學生通過一定的方法或帶著一定的任務進行自學。例如,在教學《花鐘》這一課時,在第二段中教師可向學生提問“這段話運用了什么構段方式?哪一個句子可以作為中心句?”這樣的提問,學生就會將注意力放到本段的構段方式上,認真分析,找出本段先總后分的構段方式,概括出本段的主旨“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再分析每一個句子,找到造成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以及表現形式,通過積極投入閱讀,學生自主完成了導學任務,教學目標也得以實現。
2.“讓學式”教學。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適度“讓學”,讓出自己的話語權、讓出時間,放手讓學生根據學習活動的需要進行延伸性和拓展性學習,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例如,在教學《黃果樹聽瀑》這篇選學課文時,教師可適當進行“讓學式”教學,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游記散文的寫作特點,即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僅注重形象化和渲染性,而且語言豐富多變,如課文中通過形象化與描寫性結合的方法來描寫瀑聲。本課的學習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游記的語言表達方法,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聯想等方法自主去感受文章描寫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聯想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并將游記中比較多見的語言表達手法記錄和積累下來。這樣的教學方式可有效落實“鑒賞語言、體悟情感、語言表達”等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在語言運用視角下為提升教學質量,教師應具體化制定教學目標,合理進行教學設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