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實證”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強調的課程目標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內容,《課標》指出:“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蓖瑫r還指出:“‘史料實證’是諸素養得以達成的途徑?!盵1]歷史概念是對歷史史實的最本質的認識,揭示了史實的內在聯系,是歷史發展線索和規律的基本因素。因此,歷史概念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中的難點?!笆妨蠈嵶C”為歷史概念的教和學提供了有力的幫助。筆者就“史料實證”在歷史概念教學中的作用談幾點體會。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學生對歷史概念的含義理解缺乏準確性,對許多歷史概念的解釋不到位,導致學習效果不佳。例如,高中歷史必修三“新文化運動”一節中,對于“打倒孔家店”這一概念的含義,學生容易簡單地理解為全盤否定孔子和儒家思想。為了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掌握這一概念,筆者補充了以下史料:
比如五四思想者,雖然一直批判儒家的“三綱五?!?,但對五常的“仁義禮智信”少有批評。在林琴南指責北大“鏟倫?!睍r,蔡元培還做過辯解,認為儒家的五倫五常,除君臣一倫不合時代了外,其余諸倫與五常都有普適的道德價值……李大釗在談到國民修養時,有過同樣主張……激進的陳獨秀,也主張對三綱倫理進行倫理和德性的區別,他認為“同一忠孝節的行為,也有倫理的情感的兩種區別。情感的忠孝節,都是內省的、自然而然的、真純的;倫理的忠孝節,有時是外鑠的、不自然的、虛偽的。”陳獨秀公開承認過儒家有普遍性的道德價值……
——葉匡政《五四究竟打倒了“孔家店”的什么》
這段材料說明新文化運動否定的是儒家思想中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封建倫理道德,而不是否定儒家思想中積極的道德修養。正如李大釗在《自然的倫理觀與孔子》一文中寫到:“余之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之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盵2]
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人類文明總是在不斷地揚棄中前行和進步的。因此,許多歷史概念也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完整地掌握歷史概念內涵的發展脈絡是歷史概念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例如,高中歷史必修三“人文主義精神的起源和發展”一課中,各個時期“人文主義”的內涵是教與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幫助學生準確而科學地理解和掌握“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筆者引用了以下史料:
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
——普羅泰戈拉 《論真理》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秀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莎士比亞 《哈姆雷特》
……每一個基督教徒,只要感覺到自己真誠悔罪,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罰。任何活著或死了的真基督徒,即令沒有贖罪票,也都分享基督和教會的一切恩惠,這些恩惠是上帝所賜的……基督徒須知,人若看見弟兄困苦,不予援助,反用他的錢購買贖罪票,他所得的,并不是教皇的赦免,而是上帝的忿怒。
——路德關于贖罪票效能的辯論
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于感性,然后進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我不是教給你們哲學,而是教你們如何進行哲學思考。
——康德經典語錄
這四段史料準確地反映了“人文主義”各時期的含義:古希臘時期強調人的感覺是判定一切的準繩;文藝復興時期提倡人性,反對神性,追求現世生活,強調人的解放;宗教改革時期反對羅馬教會的束縛,提倡信仰即可得救;啟蒙運動時期強調理性,即人的獨立思考與自主精神。通過對這些史料的分析和解讀,學生理解了“人文主義”的內涵是“感性——個性——理性”的發展、成熟過程。
高中歷史必修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一課中,“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對于這兩個概念,許多學生理解不準確,容易混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直接引用了以下史料:
與分封制相適應,商周的官員選拔采用“世卿世祿制”。三代(夏商周)時期治理國家的統治者是貴族……從諸侯到士,根據出身的高低貴賤來兼任政府職務,世代為官……春秋時期,秦、楚等國都在新占領的地方上設立縣和郡,作為新的行政建制……郡縣的長官,不再是世襲領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員直接管理。郡縣長官由君主任免,對君主負責,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取代貴族領主的職業官僚。
——摘編自張豈之 《中國歷史十五講》
這段材料說明了分封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貴族政治,有利于鞏固周王室的統治。而郡縣制下地方長官不得世襲,由皇帝任命,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體系,實行官僚政治,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兩者本質區別一目了然。
當然,教師在運用“史料實證”進行教學時也應該注意有關問題。一是選擇史料要有科學性。在選擇史料時要對搜集的材料進行科學的分析、比較、鑒別、取舍,最大限度地保證史料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二是選擇史料要有嚴謹性。“史料實證”固然給歷史教學提供幫助,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無限制地使用史料,選擇史料時應該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和課程標準的要求,選擇最具針對性和典型性的史料,進行高效教學。三是選擇史料要有層次性。史料的選擇還應該符合學生的學科能力、學習能力、思維水平。選取的史料應具有層次性和漸進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史料實證”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傅斯年先生指出:“史學就是史料學”[3]?!笆妨蠈嵶C”教學不僅有助于歷史概念的教學,在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歷史觀的形成與歷史方法的掌握中也起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運用“史料實證”來豐富歷史課堂,提高教學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