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區亭洪學校 廣西南寧 530031)
小學語文的教學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的形式來呈現,而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何況語文教學還有許多其它的任務要完成,對傳統文化的閱讀不可能都放在課堂上來做,因此,只能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閱讀,或利用閱讀課的時間來讀經典。學《頤和園》,教師讓學生上網查閱與《頤和園》有關的首都北京的許多知識;學《秦兵馬俑》讓學生上網查閱了解中國歷史上有關秦朝的歷史等等,總之,凡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課文,盡量布置課外查閱或閱讀的任務,并且通過布置語文綜合活動來督促完成。課內學習成了課外閱讀的由頭,目的是讓學生盡量多地去閱讀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好處并受到熏陶。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小學生剛剛涉入文言文領域,閱讀能力有限,讀什么合適,教師費了一番心思,決定讓每個學生閱讀《小學生古詩文誦讀》等書籍,讓他們每周精讀其中的兩首。這本書收錄古詩詞100多篇,篇幅短小,比較淺易,且囊括了從先秦到清朝以來很多國學經典,表現了歷代文化名人勤學苦讀、清廉勤政、愛惜人才、以及寄情山水、智慧高潔的品性,無論是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還是思想文化熏陶都是很好的材料。教師給學生明確精讀要求:先對照解說和注釋進行理解性的默讀,同時進行圈點批畫,然后完成題目要求,并對照書后答案進行驗正,最后朗讀至少5遍。一學期結束的時候,學生已經精讀了七十幾篇。如果說每周精讀兩篇像卷卷細流,那么堅持幾年,這細流源源不斷地流入學生心田,一定會滋養思想并最終發芽開花結果。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綜合性學習”列入語文課程,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學習注重綜合,沒有統一的教材,學習內容靈活,學習方法也靈活,它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這給小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教師采取多種形式促進學生閱讀、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1)開故事會
中國傳統文化里的神話故事,成語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名著故事,不勝枚舉,學生又喜歡,故事會操作性強,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對學生的成長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師每個學期都要開幾次故事會,每次定一個范圍或主題,讓學生先查閱準備,然后在故事會上盡量聲情并茂地講出來。為了讓大家都去查閱準備,而一節課容量有限,至于故事會的主題,一般跟著課內的學習而定,每次開故事會都是對閱讀的一次促進,是思想的一次升華,是靈魂的一次洗滌。因為其它教學任務,每學期只能進行有限的幾次,但就是這幾次的活動,無論是知識還是能力或是思想學生已收益匪淺。
(2)演文化劇
在西方,戲劇教育被視為一種“全人教育”,它鍛煉學生表達、參與、探索、 創新等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現在中國的學生離不開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智能科技就像一個堅硬的殼,把年輕的一代全都囚禁起來,囚禁在網絡里、虛擬空間里、自我意識里,他們的感官會逐漸麻木喪失,退化為類“機器人”。而戲劇表演可以把他們從這種虛擬空間里挽救回來,因為表演就要參與,要投入情感。
演文化劇類似于演課本劇,內容取材于課本,或取材于課外,一般是配合學校的活動,如元旦文藝匯演,“六一”文藝匯演,每周升旗前的才藝展示等。演文化劇不但能促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深入閱讀,還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深入領會中國文化的內涵,還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3)開朗誦會
開古詩詞朗誦會,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操作的,但要開出比較有水平的朗誦會,也是要作不少準備的。首先是參與度的問題。要讓全班同學都動起來得費一番心思。教師選朗誦水平比較高的學生,但很多學生沒有機會會很失落,于是改為每個學習小組派代表朗誦,還是有遺憾,因為畢竟代表是少數。最后我們確定自由組合朗誦,全班參與,結果皆大歡喜。其次是水平的問題。大家的朗誦水平參差不齊,那就要求教師課下多輔導了。所以,為了開好一節朗誦課,學生從選詩文到練習到配合,教師從組織到輔導到主持,都費盡心力。但付出越多,收獲就越大。古詩詞朗誦會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增強了學生對古詩詞的感受力,還提高了學生其它各方面的能力。當然,因為付出多,開展的次數就有限,這真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啊!
閱讀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語文閱讀教學
以前,學生難理解《晏子使楚》里晏子的胸襟和抱負,現在,他們對晏子的品質能說得頭頭是道;以前,學生不理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里杜甫“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激動心情。現在,他們對杜甫的感受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們原來不太理解陶淵明為什么要吃苦隱居,現在他們能對陶淵明進行褒貶。對“李白與杜甫你更喜歡誰”他們也能進隨時來一場激辯。
學生作文中引用古詩文經典的地方多了,主題上明顯有了理性思考。教師布置學生寫《論語告訴我》,寫《曹操是英雄還是奸賊》,寫《李白與杜甫》,雖然很多學生離不開參考別人的思想,但他們還是能有自己的的一些見解的,還能寫出新意。教師把寫得好的作文讀給他們聽,并通過作文周報展示出來,給學生增添了喜悅感和成就感。
以前他們背誦是為了完成任務,現在他們背誦更多了些欣賞和感情的投入。有些學生閉上眼睛,搖頭晃腦,念念有詞,讓老師倍感欣慰。以前的背誦、默寫學生寫錯別字是因為不理解所以往往想當然,按音填字,鬧出不少笑話。現在他們寫錯別字往往是那個字太生僻了,想不起來。
總之,要幫助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離不開點點滴滴的積累和潛移默化地滲透,離不開老師的辛勤付出和學生的堅持。引領學生感受中華文化,受到思想熏陶,既學語文,又學做人,讓語文教學之舟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中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