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雙遼市茂林鎮桂花九年制學校 吉林雙遼 136400)
為了使學生能夠迅速適應中學教學,解決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問題。
教師要認真研究《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整體把握好第二、三學段教學內容的變化,找到小學與中學的知識銜接點,做到知識的平穩過渡。如:數的擴充,初一教材一開始就遇到數不夠用的問題,比如,當氣溫在零度以下時,就難以用小學所學的數表示了。為解決這類實際問題,引入了“負數”的概念。這樣“數”就由小學所學的正整數、正分數和零擴大到包含正數、負數和零的有理數范圍。后又出現開方運算,遇到開不盡方的一些新問題,于是又引入了無理數的概念。數的范圍又擴大到包括有理數和無理數在內的實數的范圍。[1]
小學生是以機械記憶、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小學教師要講細練多,到了初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教師要講精練少,并結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從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規律出發,有效地改進教學方法,做好方法上的銜接。[2]
在講授新知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指導學生用類比法。揭示出新知的本質。從概念教學看,初一教材出現了正數、負數、相反數、絕對值等概念,如果讓學生對這些概念仍采用機械記憶的方法,概念就得不到強化。如,對|a|的三種類型的結論背得熟透。而遇到|a-3|這類題時就有困難。因此,對概念一定要通過變式與比較進行強化,讓學生弄清其含義、實質,并用所掌握的概念解決一些問題。
小學升入初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發生了變化,這個時期在學習上是屬于多重性(獨立性和依賴性、主動性和被動性同時存在)。教師要抓住這個特點,應主動接近學生,多與他們談心、交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尤其是在課堂,要創設情景,激發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說理要深入淺出,始終做到教與學和諧民主。
小學生是在聽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時進行直觀形象思維,升入初中,要逐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如,在教學“數軸”概念時。可列舉直尺、桿秤、溫度計等,講等式的性質時可借助平衡的天平。當學生對特殊的具體事物有所認識后,及時把有關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抽象。通過借助使用實物、模型、圖片、圖示等來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維。加深理解。
小學到初中科目增多了,內容加深了,學生學的比較吃力,要使學生能順利地完成中學階段的學習任務,其關鍵是改進學習方法,重視學法上的銜接。
小學階段對預習不夠重視,到了初一大多數學生不會預習,因此,教師要重視預習指導,制訂預習訓練計劃。先布置一些能用公式、定理解決的簡單問題,讓學生嘗到自覺尋求知識的樂趣,之后學生有了一定的預習習慣和預習能力。再布置一些數學概念、定理的變式題目,最后達到學生能自覺預習,主動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為學習新課知識打下基礎。
在進入初一后多數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教師要從啟迪學生的思維這一基點出發,教會學生養成一邊聽講、一邊看書、一邊思考的習慣,使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活動。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必須符合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能多問幾個為什么。從而加深對定義、定理、法則的理解。
就作業來看,小學生往往重結果而輕過程,進入初~后,學生的獨立意識很差,突出表現在部分學生的作業不能獨立思考。總與別人對答案。這就要求教師在規范解題上為學生做好樣子,嚴格訓練學生;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規范作業的重要性,嚴格要求學生,出現問題及時糾正。
要指導學生及時復習,再現當天或本單元所學的知識,理清單元知識結構,弄清所學公式、法則意義的來龍去脈及內在聯系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習慣,將平時作業、單元練習中技巧性強的題目(如類型題、一題多解的題目、變式題等)歸納總結,收集成冊,從而提高解題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總之,做好以上幾個問題,能夠使學生迅速適應中學的教學,有利于解決好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