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日學通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063)
2001年9月啟動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前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并在不同地區陸續進入高中階段實施。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和專家學者就新課改實施中課堂教學暴露出來的問題提出見解和批評。對課堂教學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的模糊認識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們對新課改宗旨的理解和整個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1]
數學是解決我們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問題的主要工具,沒有一個物質的領域不呈現出數學可以研究的現象或規律的,尤其是社會的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數學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所有生活之中。因此,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在基礎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2]
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研究新課改實施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思考,能夠為數學教師在新課改的指導下科學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提供借鑒,為教育行政部門和科研工作者進一步修正、調整、深化課程改革提供實踐依據。[3]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從實際需要出發進行了規模宏大的基礎教育改革運動。其中,數學課程教學改革尤為引人注目。國內外對該領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到重視基礎的具體教學內容的選擇、基于建構主義和認知心理學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和以人為本的民主平等新型師生關系的定位以及課程改革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等諸多方面。
針對以前的改革過分強調數學教育現代化,重視抽象數學概念,忽視必要的傳統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削弱了計算能力的培養的弊端,各國最近的課程改革均十分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4]
日本學校課程審議會向文部省報告中提出修訂算數科的基本方針時強調“要重視切實學會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基本技能。”在修訂的算數學習指導要領中,簡化教學目標,突出使學生掌握有關數量和圖形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還增加低年級的教學時間,加強20以內加減法和乘法表的練習。童莉、宋乃慶在比較了美國數學課程焦點與我國的的“數學雙基”后,認為全美數學教師理事會(NCTM)于2006年9月12日發布的《幼兒園學齡前到八年級數學課程焦點:尋求一致性》,其中列出的從幼兒園學齡前到八年級每個年級的數學焦點,充分表現出對數學教育的基礎性的關注,這與我國的“數學雙基”頗為相似。
從國內的研究來看,余文森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成績與問題反思》中強調:知識、技能目標是三維目標中的基礎性目標,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課堂教學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常規性任務,是形成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王策三在《關于課程改革“方向”的爭議》中認為:廣大教師應當明確堅持以基本知識為基礎,在此基礎上追求全面發展的目標,注意到盡可能處理好“雙基”教學與培養良好品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關系。
薛國鳳在《當代日本學校課程實踐中的策略轉變》一文中指出,二戰后在美國民主主義思潮的影響下,特別是隨著20世紀70、80年代以來的人本主義思潮的沖擊,日本課堂教學在尊重兒童主體性的基礎上走向師生之間也是學習的伙伴的“學習共同體”(佐藤學語),師生平等相處,共同商討,在尊重民主教學原則以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步。呂林海基于全美教師協會頒布的四個數學課程標準的變遷及達成策略,分析了美國“面向全體的數學”教育理念的追求,認為教師的信念——即學生的數學成就與學校和教師有關,還是與學生的能力和背景經驗有關——決定他們是否有能力實踐面向全體學生的分層次的、革新的公平數學課程,而公平的數學課堂教學能夠讓每個孩子真正的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使他們經歷數學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當學生能形成一種歸屬于數學學習共同體的感覺時,他的參與感就會被激發出來。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打破傳統教學舊有觀念的同時,在具體實施中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在國內影響最大最廣泛的當屬2005年“兩會”期間中科院院士姜伯駒提交的提案,他認為“新課標”“全面否定過去的教學體系”,“全面否定了我國中等教育的優良傳統,大大淡化了數學中的推理證明”,“在實踐中已引起教學上的混亂”。鄔向明在《課程改革:問題與對策》一文中指出課程實施中主要存在觀念與認識問題、目標與條件問題、考試與升學問題以及形式與內容等問題。王策三針對這些問題寫了《關于課程改革“方向”的爭議》一文,提出課程改革方向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分析,要進行理論思考,研究具體事實和實際問題,梳理我國新時期課程改革發展基本脈絡,注意其一貫性、階段性和曲折性,總結經驗教訓,修正、調整一些提法、做法,保護和發展課程改革的積極成果。
因此,認識、梳理新課改實施中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將有助于廣大教師正確理解新課程理念,樹立創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材觀等,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加強、完善新課改的基礎理論建設,保護課程改革的積極成果,促進基礎教育健康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