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三門第二高級中學 浙江臺州 317100)
保護與幫助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研究資料和實際教學中,保護的方式有相互間的保護和自我保護兩種。相互間的保護常用的是接、搶、攔、擋、撥等方法;自我保護常用的如:團身、滾翻、屈臂等動作,讓自己遠離危險。幫助的方式有直接幫助和間接幫助兩種。例如:運用托、提、推、拉、扶、壓等幫助練習著完成動作屬于直接幫助。例如:運用語言提示、信號、標志物,幫助練習者體會肌肉用力方向、時間和幅度等則屬于間接幫助。[1]
運動技能形成都要經歷泛化、分化、鞏固三個階段。根據(jù)每個階段所表現(xiàn)出的動作特點,所運用的保護與幫助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即動作初學階段,練習者神經過程處于泛化階段,動作的準確性較低、易緊張、不協(xié)調,在此階段,練習者主要是通過觀察示范動作并進行模仿練習,對動作控制力較差,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動作的缺點和錯誤。因此,在教學中,主要采用直接保護與幫助,教師講解示范正確的技術動作和保護與幫助方法,先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明確保護與幫助的重要性,然后在練習中采用托、提、推、拉、扶、壓等方法,逐步消除學生的害怕心理,改進不合理的動作技術,再利用語言信號、標志物、器械等,幫助學生體會技術動作。
例如:在我實習期間設計過一套雙杠上的保護措施,就是首先使用一整塊強度較高的寬帆布,然后用寬帆布圍繞雙杠,使中間部分凹陷下去,制造一個類似擔架的保護器械,帆布的平面必須是低于雙杠水平面,使保護器械不至于影響到學生練習的心態(tài)。學生在練習雙杠肩手倒立動作時,利用帆布把學生前面的雙杠圍起來,給學生一個心理上的信心,以便在練習過程中能在練習過程中能充分舒展的完成整個動作。
即動作的聯(lián)系階段,練習者經過一定練習后,注意力主要指向技能的細節(jié),開始把個別動作聯(lián)系起來,緊張程度減少,動作的準確性提高,初步形成技能,但動作之間的銜接還存在間斷、停頓、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因此,這一階段教學中,主要采用保護與幫助交替使用,并教會學生自我保護,繼續(xù)強化正確的動作技術,進一步消除多余動作,從而達到改進技術和提高動作質量的目的。
例如:以側手翻教學為例,學生在基本掌握完整動作的基礎上,練習過程中,身體姿態(tài)不夠舒展,如:屈髖,屈膝,未繃腳尖等。通常采用:一、手倒立分腿讓練習者感受展髖、伸膝、繃腳尖,練習者進行手倒立,保護者扶其大腿兩側(保護)然后上提(幫助),體會立髖、伸膝、繃腳尖動作。二、保護者站于練習者身后,雙手交叉扶練習者腰部,隨側手翻動作幫助練習者身體與地面成垂直,同時語言提示伸膝、繃腳尖,完成動作。三、運用橡皮筋,讓練習者翻過一定高度,讓學生體會立髖、繃腳尖。
即動作的完善階段,練習者的動作已經在大腦中建立起鞏固的動力定型,各動作表現(xiàn)輕松自如,準確熟練,自動化程度擴大,練習者的注意范圍擴大,能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動作的錯誤。這一階段練習著在練習過程中從自我保護逐漸過渡到完全脫保,能獨立完成動作。
例如:雙杠支撐擺動動作。在這一階段,練習者已經熟練掌握動作,能獨立完成動作,但部分學生會出現(xiàn)后擺高度無法精確掌握,出現(xiàn)分腿或屈膝,這時,保護者可以運用語言、手勢來提示練習者。也可以通過攝像,讓練習者直接通過動作回放來改進技術動作。
教師對技術動作及技術動作采用的保護與幫助方法的的理解、掌握應做到熟練、精準。同時,課前應認真仔細備教材備學生備場地器材,消除一切可能出現(xiàn)的傷害事故。平時,重視學生提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重視提高學生運動能力。
布置預習作業(yè),如:技術動作結構、特點、難點,保護與幫助的方法,分小組完成,使學生初步了解所學內容,消除恐懼心理等;從而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較快的掌握老師所教授內容,學生有了信心,就能積極認真對待每一個動作,同時教師抓住重點難點,提搞學生對保護與幫助的認識,重視保護與幫助的作用,從而提高完成動作成功率。
明確保護與幫助時的站位。保護者所站的位置應根據(jù)不同項目的技術特點、不同的練習對象區(qū)別、靈活運用。如:技巧項目中各種翻滾、手翻項目,向前翻(前滾翻,前手翻)保護者應站在練習者前側方;向后翻(直腿后滾翻)保護者應站在練習者后側方。如:雙杠支撐擺動,保護者應站在杠外一側,練習者側前方。如:單杠成套動作,保護者要隨練習者動作方向和位置的改變作出相應調整,如:一腳蹬地翻身上成支撐(單杠后進行保護幫助)支撐后回環(huán)(單杠前進行保護幫助)支撐后擺跳下(單杠后進行保護幫助)。
明確保護與幫助的部位和重點。保護與幫助給力的部位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保護幫助的效果。如對單杠支撐后回環(huán)進行保護與幫助時需要幫助者一手托腰(人體總重心附近的部位),另一手撥大腿或肩(運動軸兩側身體部分的重心)來幫助回環(huán)。實施保護與幫助時要重點保護身體最容易受傷害的部位,如:頭頸部,上肢,腰,膝踝部位,同時要盡量避免掉下器械。
總之,在體操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jù)器械(墊上、單杠、雙杠、等)、技術動作的特點(滾翻、支撐跳躍、成套動作等)、技術動作學習的不同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等,做到正確、合理的幫助與保護,提高保護與幫助的實效性。幫助與保護為教學而使用,體操中的保護與幫助不應該僅僅由老師來做,更應該是教會每個學生如何去保護與幫助,這樣學生可以從幫助和保護他人中進一步的了解技術動作,體會自己做動作時的不足之處,再一次做練習的時候可以有更好的提升,從保護與幫助中吸取經驗,從而鞏固技術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