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育部將“核心素養”寫入《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要根據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把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總體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關內容具體化、細化,深入回答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內容上,涵蓋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面;學習方式上,與《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相吻合。學生的核心素養涉及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
說到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學者論述較多,顧之川先生認為應有以下四個方面內容:一是必要的語文知識,包括語言文字、文學審美、人文素養等知識;二是具有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包括口語與書面語)能力;三是語文學習的正確方法和良好習慣;四是獨立思考能力與豐富的想象力。
如何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呢?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寫作使人準確。”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在語文聽、說、讀、寫的實踐中積累、體會、感悟,漸漸地將文本中的人文內涵吸收、內化為自己的人文素養。下面筆者就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淺見。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且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為語文教育指明了方向。
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文本,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方法的啟蒙教育,接受美的熏陶,塑造理想人格。
現代社會,人類的科技創新,往往是在思想碰撞中產生的;重大的科技進步發展,常常是在交流與溝通中實現的。學習實踐中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可以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在學習《故宮博物院》一課時,我將八個小組學生組成八個導游組,由一組組成員帶領大家參觀游覽。就這樣,小組成員聚在一起討論確定游覽順序、游覽重點,誰編寫導游詞,誰上網搜集圖片資料,誰來解說,合理分工,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樂于參與其中。展示時,小組成員一齊出列,解說員充分發揮想象力激情解說,其他成員配合展示掛圖、播放視頻、出示紀念品、扮演好奇心重的游客等等。這樣的一堂課,同學們不僅學會了一些語文知識,更多的是豐富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經驗,提升了搜集處理信息、團隊合作、交流表達、審美鑒賞、文化傳承等諸多人文素養。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習語文,主要的不是靠傳授知識,接受系統的訓練,而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靠感悟、靠習得來獲取。因此要充分利用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給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語文實踐機會,加強學生的感悟和情感體驗,豐富語言積累,不斷提高知識水平、語文能力、思維品質等核心素養。
七年級學生在學習《孫權勸學》一課時,正巧學校開展課本劇大賽,通過同學們的遴選,大家一致挑選《孫權勸學》一課進行改編表演。首先是班級內的小組間進行選拔,劇本的改寫、幾個人物的塑造都出現了多個精彩的版本,大家通過加粉絲的方式從全班挑選演員搭成一臺戲班子代表班級出演,編排中,那邊是幾個孫權一起來指導,這邊是幾個阿蒙在說戲……同學們參與非常積極。在表演中同學們一步步把握人物的語言、動作,領會人物的個性,實踐中同學們深入理解了文本,學到了人際交往中的禮儀,規勸別人的藝術等人文知識,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與社會交際能力。
質疑是創新之源,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給予學生創新的勇氣和樂趣,學生將受益無窮。
比如,有次學生到團城山實驗中學進行體育考試,時間安排在10點半,所以上一節課再去。考試之前我想和同學們聊點兒輕松的話題。進教室時,看到天還下著雨,即興創作了一則字謎,讓同學們猜猜。“下雨天跑步。打一字。”大家興致勃勃,一兩分鐘,小手紛紛舉起,我請同學們把自己的答案寫在紙上,然后點了四位同學上臺板書。章洪銘寫的是“露”,張政瀾寫的是“涉”,衛群和另一個同學寫的是“泡”。我讓他們分別闡述理由,章洪銘說他的理解是“雨下在大路上”;張政瀾的理解是“跑步過程中正下著雨”;衛群的理解是“跑步時,由于下雨,腳 (足)打濕 (失)了”。噢!真好,一個簡單的謎面出現了三個合理的答案,同學們思維很活躍。我公布了想到的答案“涉”,同時也沒有否定其他同學的答案,并為這幾位青出于藍的同學點了贊。
總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標的普及逐漸得到大家的共識,這種定位于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變革應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