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旨把握不明確。文本細讀法需要師生之間就文章的內容展開溝通與交流。文本細讀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人和文章之間溝通的過程。不論是教師工作,還是學生學習,都難以離開對文章內容的深度剖析??墒窃趯嶋H教學過程中,很多語文教師單純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忽視了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得教師活動偏離了預定的教學任務與目標。比如,講解《愚公移山》的時候,教師注重對學生創新性、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學生認為愚公不遵守自然規律,環保意識差。可是,該課文的主旨在于提倡愚公的那種不畏艱難、敢想敢做的精神。這篇文章的根本目標是讓學生學有所得,而不能注重文章本身所產生的負面效應。
2.實際效果差。文本教學核心在于讓學生能夠整體把握文章內容,使得學生能夠掌握文章精髓。可是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重視學生閱讀體驗,使得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以及句子展開分析。這種做法雖然能夠滿足新課程教學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但無助于學生整體掌握文章內容。從本質上看,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優秀、合格的,同時也是值得我們深入分析的。粗讀難以使學生全面掌握文章精髓。
3.過分關注拓展遷移。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不斷地為學生拓展課外閱讀素材,提升學生閱讀量。所以,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通常會為學生補充新知識,來實現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拓展遷移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形式,從本質上看,這種教學形式缺少實際效果,很多拓展遷移對文章的理解沒有能夠起到應有的效果。想要充分發揮拓展遷移的作用,需要以文章本身為基礎,將滿足文章需要作為根本目標。
4.學生主動性缺失。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文本細讀法,主要是為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加強學生的理解與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取代了學生的角色,對文本內容進行了深度解讀,導致學生語文閱讀積極性不高,學生難以準確掌握文本的基本內容。
1.領悟主旨。細讀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主旨。文章主旨是作者想要通過文章傳達出來的情感,同時也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與精髓。要對文章有更加清晰與準確的認知,需要確定文章主旨。比如,教學《熱愛生命》《敬畏生命》這兩篇文章時,以不同的視角對文章進行精讀,感受作者的真實情感,領略整篇文章的核心與主旨。在對比的過程中發現,《敬畏生命》所采用的是描寫以及抒情的形式,主要是抒發作者對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對生活的尊重。而《熱愛生命》則主要是利用議論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體現熱愛生命的情感。在閱讀整篇文章的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使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分析文章,充分感受作者的情感與獨特的魅力。
2.緊扣字詞。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讓學生掌握課文重點字詞的作用與含義。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全局考慮,緊扣文章中的關鍵詞,利用關鍵詞使學生正確理解掌握課文內容。比如,《木蘭詩》這篇文章本身篇幅比較長,不利于初中生準確掌握課文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以將課文中的關鍵詞作為切入點來開展教學工作。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感知課文整體內容,需要學生理順文章結構。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該文章的前半部分,并且要求學生總結出前半部分闡述了什么事情。學生在充分閱讀后,發現這部分內容主要講述了木蘭替父從軍是如何準備的。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文中的一個詞語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總結,學生很容易就找到“從此替爺征”這個關鍵句。然后,教師以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后面的內容,并總結出相應段落的關鍵詞,憑借關鍵詞,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章結構,并且理順整篇文章的線索,關鍵詞的掌握有助于學生發現文章突破口,使篇幅相對較長,內容較為復雜的課文容易理解和掌握,有效提升學生對文章的分析能力。
3.聚焦文眼。文眼主要是指文章當中能夠概括全文含義的關鍵句與關鍵詞。想要分析文章主題思想,需要聚焦文眼。初中語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備的,這些文章都有文眼。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幫助學生確定文章的文眼,并且結合文眼展開課文的閱讀,使學生產生想要讀書的興趣,使學生明白讀書的重要意義,并快速進入課文所預設的情境中。比如,《口技》這篇文章描寫的內容就是口技,教師需要將口技作為課程切入口,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仔細閱讀題目,并認真思考,預設懸念,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積極性。然后引導學生進入到課文中,思考作者所描述的是什么樣的口技,從這些口技當中,作者有哪些收獲。以口技作為切入,能夠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同時感悟口技,并且領略作者對于口技的喜愛之情。
4.注重想象。語文閱讀需要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學生不單單需要停留在作者所預設的結局當中。在文本細讀的同時,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充分地發揮想象力以及假設,以文章的細節入手,想象故事的結局,這種方法可以使用到詩歌、小說以及散文的教學活動中。
例如,《秋天》描繪出了一副安靜而又閑適的畫面,在閱讀這首詩的時候,會在眼前浮現出秋天農家景象。其中有一句話描寫的是“收起……影子”,學生在細讀文本以后,會提出為什么在撒下網以后收獲的卻是影子。在通讀了整首詩以后,能夠發現在詩的第一節就已經描寫了農家收獲,后面談到了漁船游戲其實只是為了烘托出豐收的喜悅,以及那種安靜閑適的心態,這些內容只能依靠讀者的想象來感知。學生想象的時候,也會充分調動自身情感,并在充分迎合文本含義的前提下進行再創作,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創造力以及審美能力都是一種非常好的培養形式。
又如,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收錄的主要是一些記敘文,重點講授了很多地方的風俗習慣,選材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個地區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傳統,提升學生的民族情感,這些文章具備了文質兼美的特征,作家也是一些文學大家。此外,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注重將文本內容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在一起,簡單闡述本地的風土人情,并且通過作文的形式體現出來,這種模式不僅可以提升文本細讀的能力,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寫作能力。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離不開文本細讀,二者相互聯系。文本細讀有助于拓展學生閱讀的視野,培養思維能力與寫作能力,使學生充分的吸收有效資料。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緊扣文本細讀核心內容,發現閱讀的規律以及方法。教師要對學生實際閱讀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閱讀策略,提升學生文本細讀的能力,使學生在閱讀的同時,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