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歡
(新鄉廣播電視臺,河南 新鄉 453000)
城市臺時政新聞的播出時長一般在20~30分鐘,其中各種政府會議和領導講話會占據將近一半的時間,播出內容極為相似,但播放水平差異較大,城市臺時政新聞在黃金時段的收視率難以提高。使城市臺時政新聞更加貼近百姓生活,更加民生化,成為城市臺時政新聞今后的轉型方向。
融媒視域即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將各種媒體形態進行融合。城市臺即除中央以及省級電視臺外,利用地緣和貼近地方的優勢發展的地方新聞廣播機構。城市臺具體是指人們居住的城市中獨立存在的電視臺。城市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色,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特色以及一系列的對當地社會形態的了解、分析,并將這些社會形態融入節目內容中。
城市臺時政新聞一方面要為當地政府服務,宣傳政府的政策、精神。另一方面,時政新聞更多的受眾是普通百姓,因此不管播放什么新聞,都要以百姓的意愿為基礎,播放大眾喜聞樂見的時政新聞,杜絕新聞的程式化、公文化、鏡頭化,要傳遞人們看得見、聽得進、聽得懂的新聞信息,杜絕新聞報道的官話、大話、套話、虛話,避免沒溫度、沒內容的新聞報道讓新聞效果大打折扣的情況。
時政新聞要關注百姓最需要、最關注的信息,傳播讓百姓感到實在、有用的信息。想了解國家大事,大眾可以看央視新聞,聽中央廣播,看城市時政新聞。人們聽地方廣播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關乎自身利益的有用信息,所以城市臺時政新聞報道也要更加關注民生,心系百姓,報道百姓最關注的問題,這樣時政新聞才能得到受眾的喜愛。
時政新聞的平民化要做到“三貼近”,要感百姓之所感、想百姓之所想、言百姓之所言,站在大眾的角度詮釋時政新聞的“新聞眼”。另外,還要徹底摒棄新聞內容中的官話,改正從會議材料中摘抄段落、數據的不良習慣,去除那些居高臨下的語言,以平民化的視角報道各種時政新聞。
時政新聞、電視報道的受眾是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在新聞報道中,要把各種官方語言、文件內容、會議精神轉換為百姓能夠聽得進、聽得懂的通俗語言甚至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語言要精練、準確,不可望文生義,要有含金量和百姓情懷,這樣才能拉近時政新聞和大眾的距離。
“三農”問題,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城鄉一體化、新型城鎮建設問題,“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菜籃子”“米袋子”問題,網絡色情、暴力,凈網行動是否落實到位的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等都是老百姓關心的民生問題,也是各級政府正在著手解決的問題。城市臺時政新聞應起到橋梁作用,將政府和百姓聯系在一起,完成民生化的轉變。
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亟待政府解決。其中有體制機制改革,各類法律完善、制度改革等問題(如環保問題、電信詐騙、醫患關系等),它們會在社會轉型階段長期存在。雖然政府一直在整治,但始終有不完善的地方。時政新聞要和民生大事結合起來,做到讓政府和群眾都滿意。
突發事件多為災情、疫情、重大交通事故、重大安全事故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污染事件,各級政府和社會大眾均會關注。這類報道具有突發性、熱點性,也是民眾關心的熱點。城市臺時政新聞也要全程跟進,及時準確地報道事件。比如馬航事件,報道一方面要反映事故處置進度,另一方面也要顧及民眾情緒,這是時政新聞與民眾需求的有機融合。
媒體問政主要是對政府的不作為、腐敗行為,失職、瀆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現象給予曝光監督。但是,問政要有理有據,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規定為準繩,嚴格監督審查報道。取材要急民眾之所急,滿民眾之所需,既不媚官,也不充當法官的角色,不輕易聽信一面之詞,胡亂曝光報道。城市臺時政新聞的民生化也要在不違背新聞職業準則的前提下進行。
在時政新聞中,講故事的方式能淡化宣傳色彩,讓群眾看懂、聽懂政策,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接受政策,幫助政策落地實施。通過群眾采訪,搭建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橋梁,讓時政新聞“接地氣”,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提升新聞的吸引力,增強節目的影響力。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諸多媒介的融合,全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時政新聞也要借助互聯網技術,將新聞內容轉換為圖片、文字、視頻、動畫等傳播形式,增強趣味性,借助相關的評論功能鼓勵民眾參政、議政,助力政府推廣新政策以及獲得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