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共青農場幼兒園 黑龍江鶴崗 154213)
語言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單純學習文字、兒歌等基本知識幼兒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教師們也感到很苦惱。因而,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借助游戲可以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積極主動的探索,自由發展。教學中融入游戲是幼兒園常用的教學方式,它促進了教學模式的改革,轉變了教學觀念。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實行設計滲透有游戲的教學,將教學內容靈活而巧妙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就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教育觀念是教學實施的前提,將游戲思維有機融入教育觀念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議題。隨著學前教育的不斷改革,我們對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有了更新的看法,幼兒園語言教育應該多注重游戲性,多聯系生活,能讓幼兒在玩中、在生活中感知語言的實用性,建立不同的情境反射,親身體驗到學習語言的有趣。同時,應該注意的一點是,游戲設計不能簡單生硬植入到日常課堂中,需要精心設計,才能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1]
教學環境的設計直接影響幼兒參與課堂的熱情度,所以這方面我們要重視起來,想要調動起幼兒玩的積極性,我們教師就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幼兒的實際,為他們創設良好的語言應用的游戲環境。對于語言來說,主要是與應用情境的有機結合,我們在教室的四周到處都能看見。例如,幼兒的活動室和休息室,周圍就蘊含著許多潛在的語義環境。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活動的目標,靈活巧用教學材料,提高幼兒學習的內動力,學習語言知識。比如鴨媽媽和一群小鴨子們在河里游泳,就可以引導幼兒串聯故事,設計情節,通過角色扮演感知到動物、自然環境、運動等生活元素。[2]
設計幼兒的游戲應該有一定的情節、角色和內容,我們設計的游戲活動要能體現出所要教授的語言知識,注重綜合運用多種方式。通過設計好的游戲環境,幼兒進入了一個角色扮演的情境中,一方面,教師需要規劃好課程知識,將知識融入到游戲中,實現玩中學、學中玩,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平衡游戲和知識的關系,盡最大程度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必要的時候可以讓幼兒動起來,唱起來,比如小班孩子學習小動物時,我設計了小動物找食物的游戲,目標是培養兒童能注意傾聽對方說話,調動學習語言的積極性。教師與幼兒分別選一種頭飾戴上說:“我是小花貓、我是小鴨子……”教師帶領幼兒跑一跑、跳一跳。幼兒邊說兒歌邊找食物,找到后做吃的動作并放入小筐,鼓勵幼兒找得越多越棒。同理在設計大班幼兒的活動時,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一步升級游戲場景、劇情和角色,可以設計復雜性更高的游戲,這游戲不僅可以滿足幼兒好動的天性,又滲透了語言知識,可以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這樣,每個孩子都能把自己沉浸在游戲中,教師也就成功的把“玩”融入到了語言教學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熱烈的學習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活動最重要的動因。”為了激起幼兒對學習的興趣,引導幼兒積極主動感知語言,在語言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考慮幼兒的興趣、愛好,再圍繞教學目標,組織生動有趣、豐富多樣的語言游戲活動,勾起幼兒主動參與的欲望,讓幼兒產生對學習的需求,構建語言知識。比如在“拿拿、放放”游戲中,教師將玩具從“百寶箱”中一一取出,邊取邊說:“放放、拿拿,拿出我的**(玩具名稱)。”隨后將拿出來的玩具放回,邊放邊說:“放放、拿拿,拿出我的**(玩具名稱)。”幼兒模仿幼兒教師邊拿邊說,邊放邊說。拿出相應的玩具,拿出幾個后,再玩“放進去”。針對該游戲,教師有若干興趣點可深入挖掘。首先,百寶箱的設計要符合幼兒的喜好,既要讓百寶箱的色彩、形狀勾起幼兒的興趣,又要讓百寶箱具有一定神秘感,讓幼兒想要探求百寶箱內在的“未知領域”。其次,玩具要兼顧男孩、女孩的不同喜好,盡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讓幼兒對百寶箱中的玩具充滿期待。最后,如果課堂時間充裕,可以繼續要讓幼兒圍繞玩具繼續編故事,創造更多的教學閉環。
知識起源于生活,對于語言也是如此。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需要將教學回歸生活中,激活幼兒已有生活經驗與知識,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發掘語言的概念,并學會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知識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幼兒在生活中產生對語言學習的熱情。如教師可將一些生活化材料加以再創造,組織有趣的語言游戲活動。總之,幼兒語言活動要讓幼兒學得輕松、愉快、主動,能夠讓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接受語言知識,使枯燥的語言教學變得生動、活波、有趣,就要把游戲與語言教學聯系在一起,因為游戲是幼兒身心整體參與的活動。在游戲中,幼兒身心之間,各種心理要素之間,都處于一種和諧的整體關系中,這是一種對外界的整體反應方式,而愉悅感正是建立在這種方式之上的,能使幼兒輕松、愉快的接受語言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