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鐵嶺市銀州區第六小學 遼寧鐵嶺 112000)
我認為必須學習先進經驗,轉變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把先進學校好的做法和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才能促進學校的發展,才能不斷提高教育的質量。如果一味的死學、照搬模式,那只能是邯鄲學步。于是針對自己所面臨的具體情況,我校教師經過多次研究推敲,最后制定實施“三環六步”教學法。三大環節,是指自主學習、展示交流、當堂訓練。這一教學法可以說是站在巨人肩膀,博采名校課改之所長。[1]
每一環節都是我們老師施展教學才能的空間。眾所周知,自學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培養形成的。想讓學生具有很好的自學能力,必須從低年級開始進行行之有效的訓練,而不是有的教師所認為的“只有高年級學生才具有自學能力”。當然,這需要授課教師平時在課堂上,在一點一滴中進行恰當的引導,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自學,掌握自學能力。有的教師非常重視小組討論,認為這是學生自學的“法寶”,是一湯課中的精華所在。誠然,不能否認討論在課堂中的重要性,沒有了學生的討論也就沒有了學生互學的基礎,生本課堂也就無緣談起。但這也不能忽視課堂練習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我校借鑒了洋思中學有關課堂練習的做法,在“三環六步”這一教學模式中第三環節采用了“當堂訓練”。“當堂訓練”環節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適應自學,也是鞏固基礎知識、形成能力的課堂主陣地。在教學中我堅定不移地貫徹使用當堂訓練。經過一段的實施后發現,這一環節對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和學生都受益匪淺。學生在最初并不懂得什么是自學,通過長時間的訓練,能夠形成自我學習的意識并且知道了遇到問題要自我解決,解決不了的問同桌,和小組同學進行討論。力求把新知識在當堂完成,不拖拉到課后,更不能影響到下次新知的學習。可以說“當堂訓練”這一環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一環節,所謂學生的自學就是花架子,是空談。[2]
所謂“當堂訓練”就是在課堂上,在自主學習、展示交流的基礎上,一是檢測學生是否當堂達到教學目標;二是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進行反思反饋;三是引導學生通過練習把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的教師會說,課堂上的時間很寶貴,課后練習不也一樣嗎?其實當堂練習和課后練習效果完全是不同的。首先,課堂上教師在場,并且要求學生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練習題,這樣學生就有一種緊迫感,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做題自然是十分認真;其次課堂上趁熱打鐵,剛學完新知識學生頭腦處于興奮狀態,及時進行鞏固,學習效果最好;第三,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有問題,就會及時暴露出來,教師可以及時指點,學生可以很快解決練習中出現的問題,不會將問題帶到課后。因此當堂訓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黃金時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堂訓練”的時間一般控制在二十分鐘左右。
“當堂訓練”的“當”就是在的意思。當堂訓練,就是在課堂上練習,經過嚴格訓練形成能力。課堂上充分給足學生當堂練習的時間,當堂能解決的問題,絕不留到課后。很多的學生家長大多都沒有時間和精力在課余輔導孩子的學習。因此更需要我們在課堂上把知識的重難點加深理解鞏固,這樣也為學生減輕了課業負擔。當堂訓練,也就是堂堂清,它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必做題,一是選做題。必做題,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的,是一節課中最基礎、最根本的知識。選做題則是供學有余力的同學完成,可以從幾道題中選著做。做對了加分,做錯不扣分。這也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確保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發展,保證每個孩子“吃得飽、吃得夠”,在保證學困生學會的同時兼顧學優生的發展。因此在設計這兩種類型題上要著重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訓練,能應用當堂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加深理解在課堂上所學的重點和難點。現在的好多學生,一提到考試就頭疼,考試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種負擔,而我們通過當堂訓練把測試遍練習把練習當測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使學生考試常態化,不再畏懼考試。
在實施中我們分三步走:先是“自練”,就是學生通過對所學內容進行自我總結,自我練習,獨立完成習題;第二步是“組練”,是小組內互批自改,具體作法是互相批改習題后再獨立改正,遇到有爭議的問題小組內討論解決。通過指導學生相互檢測所學內容從中發現問題。第三部是“導練”。組練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講解。需要注意的是,導練不是面面俱到的題題講,而是抓典型題,組練能解決的,堅決不講。
課上講了什么,及時鞏固訓練;今天學習了什么,當天訓練強化,不致使學生產生遺忘。這是艾賓浩斯總結的一條認知規律。我們的學生若能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理解深刻,能當堂完成作業,課下不需要進行大量的題海戰術,能夠舉一反三、運用自如,這樣節省出的時間還可以進行其他方面的練習,如學習音樂、舞蹈、美術、體育等各種特長,提高素質。相信我們每節課堅持“三環六步”這一教學法,長期堅持下去一定會形成我們的“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主動發展”的教學特色,從而實現我們的“讓孩子快樂學習快樂成長”這一教育理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