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第二中學 湖南邵陽 422606)
農村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輔助,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微課對知識點進行反復學習,有效掌握知識點的實質內容,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高中數學知識點既多且雜,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無法有效地將每一個知識點都進行細化講解。這便造成很多的解題技巧以及細節和難點都需要學生通過大量的訓練,在自主探究中熟練掌握[1]。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無法解決,需要回到學校后才能夠向教師尋求答案。微課的出現則有效地將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打破,讓學生能夠在家中便可以學習到相應的知識點,并且在反復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對一些細節性的知識以及散碎的知識點進行針對性地突破。雖然農村欠發達地區很多學生的家里都沒有電腦和網絡,但智能手機的普及也能夠讓普通家庭實現網絡的接通。利用微課容量小的特點學生可以利用手機上網的方式在平臺上觀看微課教學內容,并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將自己在課堂上沒有領會的知識點進行有效掌握,更好的掌握模糊知識點[2]。
高中數學學科選用的例題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強調使用舊知識代替新知識,雖然課堂教學中教師使用縱向和橫向溝通,能讓學生對知識有深入的了解,但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時候會遇到問題,出現知識運用不嫻熟,思路不通暢的問題。尤其在舊知識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新知識再次到來,復習時需要新舊知識交替,且部分農村學生本就學習意識薄弱,部分學生回到家里需要幫助家人干農活。農村學生在課下學習時間有限,在新舊知識接踵到來的時候,會感覺到較大的學習壓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微課教學法,幫助學生解答復習中的困惑部分,讓學生通過反復看和反復理解進行查缺補漏。例如,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學生展示《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標表示》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對推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這一難點較難把握,所以教師需要合理的設置微課教學法,進行知識的外延講授[3]。但個別學生受到能力限制,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透徹地理解知識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課下反復地觀看微課內容,并引導學生進行推導,讓學生思考推導的過程和結論是如何生成的[4]。學生在反復聽和看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推導原理,學生經過觀看、理解、深思能更好地理解知識點,從而能合理地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5]。
高中數學知識點有非常強的邏輯性,同時也具有很高的難度,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無法在第一時間做到全面掌握。例如,在學習函數單調性相關知識點以及函數圖像、等比例數列等等知識點時,都會出現學生理解不透徹,對知識點的掌握不牢固的問題。數學課程課時有限,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對知識點進行非常深入地剖析。學生必須要用更多的時間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深入研究,并在大量的訓練當中熟練掌握其中精髓。傳統學習模式中,學生在課下進行學習時只能使用大量的時間進行圖書資料的查詢或者利用網絡進行資料檢索,但這對農村學生顯然不適用。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將各個難點與重點制作成微課,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課進行有效學習。例如,極限的計算、導數定義、函數單調性等等,很多的數學知識當中的難點內容都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進行講解。教師將知識點當中的精華提煉出來,用減短的微課進行濃縮后展示給學生,學生通過觀看將會對這些知識點有更好地理解,形成更加深刻地印象。教師還可以將每一節數學課都制作成微課,將課程中涉及到的知識點融合進入微課當中,上傳到班級群中。學生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便可以下載這些資料進行重新觀看,在反復的觀看中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有效了解。
數學活動是在教師的教學指引下開展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也能在教師的帶動下解決問題。教學活動開設期間,教師通過數學問題的選擇,引導學生思考,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討論問題,最終讓學生熟悉全部學習流程,且這一系列活動均是在微課環境中進行,教師力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微課學習環境。數學知識學習的目標之一是進行應用,教師為能讓學生靈活的應用所學知識點,可以結合農村現有的資源設置微課。教師在講授空間四邊形相關內容的時候,結合農村的糧倉形狀使用微課教學法為學生展示空間四邊形的平面圖形,并給學生介紹相關的概念和原則,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闡述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提出在進行糧倉觀察的時候,僅能看到糧倉的一個面,不能全方位的觀察糧倉,教師可為學生引入幾何畫板,將立體圖像呈現給學生。教師為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空間四邊形,可以全方位進行移動,多角度進行觀察。
微課是一種新形式的教學方式,在農村數學教學中合理應用可以補充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能在課下能進行反復的觀看和學習,從而能深化學生的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理念,使學生能借助微課開展針對性學習活動,達到課下鞏固和復習的目的,可以進一步提升農村數學教學效果。農村學生能在細節知識點學習中,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內容,也能在課堂上緊跟教師的思路,使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