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大連市瓦房店市第二十三初級中學 遼寧大連 116300)
歷史就是傳承,它不僅承載著數千年的傳統文化,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將枯燥的知識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更加直觀、深切的感受到歷史課堂傳達的精神與內容,是歷史課堂生活化教學所要達到的效果。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家杜威曾經說過:“觀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教師的教育觀念會貫穿整個教學課堂的始終,所以想要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教師就必須先從思想上樹立觀念,在行動上積極的改變教學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積累,緊握社會熱點問題。這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才能將課本知識與今天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1]
如在進行《外交工作的突破與發展》這一課的學習時,正逢美國出兵敘利亞。所以在課堂導入部分教師設置了一個問題,同學們,有沒有關注敘利亞問題?哪位同學能為大家介紹一下?同學們了解之后,教師出示一張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圖片,敘利亞駐聯合國代表,賈法里,在聯合國外的沙發上垂頭抱手的圖片,讓大家表達自己在看過圖片后的感受。然后,出示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外交經歷的圖片,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弱國無外交!設置問題,二十世紀70年代的中國外交又是什么樣的呢?導入本課內容。[2]
本節課結合當前國際的大形式,用時事熱點為切入口進行導入。通過同學們對美國對敘利亞事件的憤怒,遷移到中國近代社會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上,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國家實力的強盛決定了國家的外交地位。在授課過程當中,還運用了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大量的歷史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意識到,我國實力發生的變化。從而認清國家之間的親疏冷熱、分離聚合,都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讓學生在意識到祖國日益強大的同時也樹立起要為祖國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歷史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它范圍之廣,時間跨度之長。所以不是每一課都能與時事熱點相連,都能與當今社會建立起聯系。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靈活運用各種手法來達到教學過程的生活化,情境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歷史學科的情景教學要求教師能帶領學生,靈活的運用課本當中所提煉出來的歷史素材,利用多媒體等影像資料,在有限的條件里,營造出具有時代特點的人物形象或社會生活狀態,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印象和理解。
如在進行《抗美援朝》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采用了情境教學的方法。在進行本課講述之前教師先帶領學生復習了前兩課的內容,了解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社會現狀。之后讓學生快速閱讀本節課第一幕的內容,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分別以朝鮮問題、美國、蘇聯態度,中國主戰派態度,中國保守派觀點為題目進行討論。讓學生在提煉課本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所知道的課外知識對觀點進行歸納。然后,采用對話的形式來展現在20世紀40年代末的波瀾詭譎的國際形式。并在第一幕結束時播放歌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情境,讓學生體會當時中國軍人努力保家衛國的萬丈豪情。
本節課通過對20世紀40年代末國際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清楚的意識到當時國際大形式下各個國家的態度。通過對中國當時兩種態度的表述,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出兵朝鮮,是中國為維護國家安全與國際穩定所做出的選擇,更能體會當時中國領導人的英明決斷,意識到中國軍隊為什么采用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稱呼。在利用情景教學進行課堂講授的過程中貫穿小組合作與競爭,既可以鍛煉學生提煉史料的能力,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氛圍,讓學生對當時的局勢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新課程改革下,要求教師要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來準備教學目標。這就要求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從此三方面出發做好充分的問題預設。運用多種的教學手段,策略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過程當中來,盡量的多引用生動的例子是打破學生與歷史知識之間的距離感的好辦法。盡可能的讓不同層面的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如在進行《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巨變》這一課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就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定為:認識到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講述第二幕“中國速度”時,教師就率先出示了新中國成立之初與如今中國公路路線分布的對比圖。讓學生根據圖片、課本內容結合課外知識說一說,中國的鐵路公路有了哪些方面的變化?這個問題設置的很基礎,各個層面的學生都可以通過圖片對比和書本的內容作出一定的總結。教師還可以結合自身的經歷給同學描述一下五六年前中國交通的狀況,對出行的速度進行最為直觀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中國鐵路公路事業發展的迅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合理的生活化的教學目標的制定,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提高歷史感知能力,提高學生將歷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橫向、縱向多方位的來思考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同時通過通過對這些滲透在生活當中的小事的討論,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真正的做到教育的潤物無聲。
實用主義教育學家們強調: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而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生存技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歷史學科的特殊定位同時還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們既能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又能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這些都要求我們不斷的努力,將歷史的學科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更好的融合,甚至是將歷史的生活化教學滲透到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