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西洞庭一中 湖南常德 415137)
在初中階段,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地理以探究自然和人文現象為主,在新課程標準下,要求學生對地球上某些地理環境以及變化特征有正確的認識,包括某些自然現象。教師需要站在素質教育角度,科學探究、分析并解決地理教學問題,打造高效的地理教學課堂,在銜接課內、課外過程中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全面素質。[1]
學生課堂參與度和高效教學聯系密切,而良好課堂導入是學生課堂參與程度提升的重要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把握課堂導入問題,優化完善的同時在具體化教學情境中實時導入地理新課題,順利展開課堂教學。以“世界的海陸分布”為例,在課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世界的海陸分布”等地圖,整合相關的歷史知識點,在多媒體技術作用下,利用圖片、短片等,優化課堂導入環節,引領班級學生觀看的同時設置一些和“世界的海陸分布”課題知識聯系密切的簡單化問題,讓學生在思考、探索、解決基于新課題問題的過程中參與到課堂中,順利導入“世界的海陸分布”新課題。在講解課題知識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堂問題的科學設置,比如,在分析地圖的基礎上說說世界海陸分布的特征,將問題、地圖、課題知識三者有機融合,科學導入“世界的海陸分布”基礎知識、重難點知識的同時促使學生在解決課堂問題中不斷參與到各環節教學中,順利提高地理課堂參與程度以及興趣度。教師可以在課題問題解決中多方面引導學生理解、掌握“世界的海陸分布”課題知識,提高課題課堂教學效率。[2]
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準確把握教材中課題文字、圖像等,將圖文結合方法應用其中,讓學生在看圖、讀圖、用圖過程中準確理解地理課題文字內容,日漸積累豐富的地理理論知識,提升學生地理知識層次。以“中國的地形”為例,在課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班級學生閱讀“中國的地形”相關的地圖,在解讀過程中找出我國幾大高原、盆地以及平原,包括我國重要的山脈,說出對應的名稱。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回答,綜合把握其對“中國的地形”圖解讀情況,以問題為出發點,結合課題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整合課前安排的教學內容。在講解課“中國的地形”課題知識中,教師可以聯系我國地勢,將“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分布圖”等引入到課堂中,和課題文字內容有機聯系,指導學生讀圖的同時說說我國地形整體分布情況,在地圖作用下,準確理解課題中與之對應的文字內容。隨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圖文結合的方法作用下,準確把握我國地勢分布、河流流向之間的關系,進而,突破“中國的地形”課題教學重難點,在獲取地理知識經驗中,順利提升地理知識結構層次,為解決實際地理問題埋下伏筆。同時,在圖文結合方法應用中,也能有效培養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地圖閱讀能力。
在新課程標準下,對初中地理實踐教學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實踐教學,將其科學融入到理論教學環節,合理設置課堂教學問題,引領學生在探究、解決中更好地進行不同層次地理實踐,提升地理實踐能力。以“世界的地形”為例,在課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調課堂實踐,可以和班級學生共同制作“世界的地形”輪廓圖,將其正確粘貼在黑板上的經緯網地圖上。教師可以在其中融入“世界的地形”課題知識,促使理論與實踐兩大環節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抽象化的課題內容,也能提升地理實踐能力。比如,在“中國的河流”課題下“長江”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向學生動態繪制“長江”枝干結構圖,再將一些關鍵性的支流按照順序穿插其中,比如,金沙江、大渡河、漢江,包括長江沿線主要城市,比如,武漢、宜賓。在動態繪制、演示中,教師可以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描圖“長江”結構圖,在理論、實踐作用下,深化理解課題知識,更好地將掌握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解決與之對應的實際問題,在課堂內外作用下,提高地理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品質與素養。
總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素質教育方面入手,以班級學生為中心,科學轉變地理傳統教學方向,將信息化、生活化等元素融入到地理課堂,具體、生動呈現抽象而復雜的地理知識,在圖文結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地理實踐,在內化、整合、利用地理知識過程中塑造健全人格,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中更好地成長成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