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河南鄭州 45110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高校思政課發揮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時代思政課的重要任務是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利用思政課這一重大理論創新產生的時代背景、重大意義、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實踐要求講清講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完成以上任務,關鍵在深化思政改革,提高思政課的感染力、吸引力,讓學生動起來、教師忙起來、課堂熱起來。[1]
目前思政課改革風起云涌,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教學針對性不強、育人效果不佳、學生興趣不大、課堂“抬頭族”不多等。只有認識分析存在以上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并落實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有效提高思政課的水平和質量,成為廣大大學生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的課程。思政課必須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是我黨一貫倡導的工作作風和學風。理論聯系實際是提高思政課理論教學水平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思政課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路徑。思政課不僅需要課堂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更重要是要創新條件,讓學生置身于鮮活的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認識和解決問題。自覺把自身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融入其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踐行者。
民辦高校的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扎實的思想道德理論功底,同時也要有很強的教學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在理論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同時在實踐教學中也要的及時的破除陳舊,提高教學質量,以此來增強教學實效性。
目前高校思政課改革隨著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特別是教育部把2017年作為高校思政課質量年,極大地促進思政課建設的大發展、大跨躍。但客觀冷靜思考,在熱鬧繁華的表現背景后扔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思政課改革發展不平衡。改革成績突出的主要是一些名牌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某些院校的部分老師,他們富有改革激情,積極探索思政課教改的新路子,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更喜的成果,但遠遠沒有達到思政課教師和學生的全員參與,仍有相當部分開始滿足于課堂教學滿堂灌,很少考慮學生的思想實際和需求,使思政課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二是缺少對思政課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的科學評價和有效管理。也就是說作為思政課教師需要明確教學各個環節的具體要求和達到的目標,教學管理部門在考查和評價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時有據可依。三是對思政課實踐教育與研究不夠,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缺少嚴格管理,有的學校和課堂流于形式。究其原因,除了教師思想上不夠重視,更重要的是教師從事實踐教學的能力不夠。
第一,定期開展與專業課教師的集體教研活動。思政課教師具備比較完善的思想道德理論,但是卻缺少所任教學生的專業基本知識和職業特征,然而專業課教師專業知識和職業實踐的積累卻很豐富,在對學生開展職業教育時一面是思政課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職業道德,卻很少涉及到職業個性;另一面則是專業課教師只注重專業知識的教授,忽略了思想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傳播,直接造成思政課和專業課的教學“不搭調”,學生學習缺乏針對性和具體性。因此,在對學生開展教育教學時非常有必要舉行專業課教師和承擔該專業教學任務的思政課教師的集體教研活動,在活動中互學互鑒,一方面使思政課教師對任教學生職業知識增長,開展教學時增加針對性和實效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專業課教師職業道德理論教學的水平。[2]
第二,制定適合學生特點的實踐教學規劃,包括加強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充分利用專業課實習實訓基地的“雙基地”建設方案。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道德素養,使育人效果得到全方位提升,從和學生相關的專業課教學、思政課教學、專業實習三個方面入手各有側重的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在全方位育人過程中,專業課教學教授學生專業規范、原則等專業理論的同時引入特定專業取向和特征的職業道德,思政課的教學則要結合專業特征傳授專業道德和倫理。而在專業實習的同時思政部課教師則插入相關專業道德在具體職業活動中的運用和體現,并幫助學生在職業實踐活動中,不斷完善自我的職業道德和職業信念,以此完成專業實習基地亦是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我們深刻體會到大數據時代已經帶來,利用網絡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采集、觀測、分析學生思想發展的軌跡,把握學生思想發展的動態,在對學生的教學教育過程中更有針對性,以此也可以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同時從學生入校開始構建集信息、教學、學習、實踐為一體的思政課網絡育人大臺,打造“數字思政”新媒介,增加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新渠道,提升思政課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