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市繡湖小學教育集團 浙江金華 322000)
小學的品德課程從“品德與生活(社會)”到“道德與法治”,意味著課程的內涵更豐富更深化。而繪本是近些年來深受兒童甚至成人喜歡的圖文結合的敘事文體,它不僅是講故事,學知識,而且可以全面幫助孩子建構精神世界,培養多元智能,《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低年段就采用了繪本式教材設計的思路,從過去重視學科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課程標準,轉向重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和品德學科核心能力塑造的目標上來,更加關注學生的現在發展與終身發展相結合。因此,作為一名一線小學品德教師,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筆者結合學校的特色教育活動“打開童書育心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研究《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繪本教材的教學策略。下面結合人教版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對具體的做法進行論述。[1]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導入”在課堂教學中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情境式導入”利用聲音、動畫等各種手段,制造一種符合教學需要的情境,能極大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情感的激發,也有利于學生主動、積極地介入教學活動。在實踐教學中,我們可以有效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通過配音、動畫等輔助展示繪本故事,打破時空上的限制,極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執教《我不拖拉》這一課時,播放了課本10-13頁繪本《拖拉鳥》制作成的動畫,并問孩子:“小朋友們,聽了這個故事,你們知道這只鳥為什么叫‘拖拉鳥’了嗎?”“大家喜歡這只“拖拉鳥”嗎?為什么?”[2]
在這一課的引入上,我巧妙、靈活地使用教材,借助繪本插圖串連成的動畫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看小繪本的故事,分析小繪本的故事,發表自己的意見,自然而然的引入教學任務——“小拖拉”的特點認識“等一下”與“還沒完”,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有助于學生品德核心素養的培養。
《道德與法治》教育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來老師,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注重培養孩子分辨善惡的能力,樹立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理念。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要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而《道德與法治》教學建議中指出:繪本故事可以作為貫穿課堂的組織線索,調節課堂教學的節奏。我們可以利用繪本來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與繪本進行雙向交流,讓學生“動起來”。如在執教了《我們愛整潔》這一課時,分段出示繪本:一、故事引入,聯系生活。(出示繪本1、2)皮皮是個怎樣的孩子?它有哪些不愛整潔的表現?二、續講故事,感受遭遇。(出示繪本3、4頁)大家為什么不喜歡皮皮?如果你是皮皮心情怎樣?三、故事轉變,改正行為。皮皮做了什么呢?(繼續講繪本5、6、7、8)皮皮有什么變化?
就這樣,通過導入繪本情境——將學生代入角色——互動換位體驗——激發道德情感——引領自主學習的教學流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把繪本故事的情節作為貫穿課堂的線索,用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3]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指出: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道德與法治》教學建議中也指出:要讓繪本故事成為連接學生生活與內心體驗的橋梁。對繪本故事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故事的理解上,而應該把對故事的理解作為教學的起點,讓繪本故事走進學生的生活中,促進學生內心精神世界的成長。如在執教《讓我自己來整理》這一課時,針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現象——找不到學習用品,給自己和別人的生活帶來麻煩。制定了教學目標:1.學習整理的方法,物品歸類、定時整理、物有定位、物歸原位等。2.通過自主整理的嘗試活動,體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承擔家庭生活的責任,就是照顧身邊人的表現。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引入了繪本故事《亂成一團》,邊出示繪本圖片邊講故事,邊講故事邊提問。
以繪本為范例,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尋找自己能感受到、觀察到、經歷過的生活經驗與資源,與教材話題進行整合,在相互的交流對話中不斷豐富、提升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促進了成長。[4]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該課程具有開放性,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因此,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還應注意教學活動的延續性,將課內的活動延伸到課外。如,在執教《干點家務活》這一課時,在課的最后,我向學生推薦了繪本《朱家故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下節課再一起來分享。之所以向孩子們推薦這一繪本,是因為現在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覺得做家務就是大人的事情,讓孩子們回家與家人一起閱讀,讓學生們體會到:家務事很多、很繁雜,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分擔,以此回歸孩子們的生活,從而達到情感的提升。
松居直說:“好的繪本如同一粒幸福的種子,為孩子播下滿心喜悅,伴其茁壯成長。”繪本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使道德無痕地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行為和態度,促進了學生品德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要讓繪本閱讀浸潤學生的心靈,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孩子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