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第一中學 四川成都 611730)
中學生,由于長期生活在校園這方較為純潔凈土,并沐浴多年真善美的品德教育,心中積淀了傳統文化和美德認知,但由于年齡趨于成人,在校外的待人接物中,越來越多地接觸到社會發展車輪所滌蕩的不和諧因子,美與丑,善與惡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糾纏對抗。
在學生的思想認識有“脫軌”隱患,價值天平有扭曲傾斜之時,作為學校教育直接組織者的班主任需要挺身而出,堅定學生的優秀文化堅守,用仁、義、禮、智、信多維地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做一個有覺悟、有擔當、有方法的“經典傳唱人”。[1]
那么,怎樣在日常工作中潛移默化地用優秀傳統文化感召學生、管理班級呢?
新生入學,彼此帶有幾分結實新同窗的興奮和期待,但也懷著幾分羞澀和矜持。當下的中學生,大多經歷了十余年的獨生子女生活,既有對同齡人的深交向往,也沉積著多年來“獨行俠”的結交惰性。男生存在這一現象,女生更加普遍,男女同學、師生的快速融合更加不易。在搬運物品、布置教室等一系列體力型班務準備后,學生大多會疲憊的。此時,班主任可以設置一個身體放松的互動游戲:[2]
全體起立,就著課桌行列,隨意站成幾列,要求后面同學將雙手放在前面師生肩膀上,然后請他們為前面的同伴按摩;隨后,轉身,進行角色互換。在這過程中,起始環節,肯定有男生或女生不好意思與對方進行肢體的接觸,班主任需要鼓勵他們:進入一個班級,彼此當如兄弟姐妹,假如有朝一日,在共同開展活動,共同完成目標時,兄弟姐妹之間會因為拉手或攙扶而感到尷尬羞澀嗎?
當然,游戲并非重點。班主任可以追問:你們一定都在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力度和最舒服的方式在為對方捏揉,對不對?有沒有在捏揉時詢問對方力度是否合適的?有沒有感覺對方捏揉得較輕或較重的?[3]
由此,引導學生銘記傳統文化中的小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己之所欲,也未必適合施之于人,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班級生活中,很多時候,同學往往是按照自己認為恰當的方式在與彼此交往,希望大家都能明白——對方的言行有可能是處于好意,自己的無惡意也許也為對方平添幾分困擾,因而,彼此應相互理解和寬容,并努力做到“其恕乎”,讓班級凝結成和諧、友愛的集體。[4]
蘇霍姆林斯基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會說話。”因此,發動學生挑選富有個性、特色和正能量的名言警句來裝點教室和文化長廊,比如:“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福”,“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敏于隨”等名言名句,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中吸取做人和求知的哲理,進而營造拼搏、進取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發展、班級進步。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節日的形成過程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為了傳承優秀節日文化,國家還專門為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進行了放假安排,班主任可以在放假前讓學生收集相關傳統節日的由來、習俗、詩詞文章等,比如清明節相關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等,進而引導學生跳出對清明前后祭祀先輩的單一了解,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明與社日、耕種等系列活動的關系;又比如在端午節時,引導學生思考吃粽子、賽龍舟的端午習俗與讓江魚不食屈原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從中明白人們對屈原軀體、情操的珍視,進而讓他們深入了解、銘記和傳承更多其它的傳統文化節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一方面,在教室內開展國學經典和傳統文化誦讀活動,在每晚的班會課前設置“國學十分鐘”環節,以學生“誦讀、釋義、關照現實”的線型形式,通過傳統文化精髓和圣賢思想結晶,讓學生明白更多人生道理和處世之道。
此外,成立班級傳統文化知識積累自主管理團隊,由班委、課代表、小組長組成一周檢測小組,由班主任、科任老師組成督查小組,定期進行總結、評價和表彰。
另一方面,在戶外開展“畢業墻”、“眾人拾材火焰高”、“AB陣營叢林大作戰”等活動,不僅提升班級的凝聚力,而且讓學生在體驗式德育活動中感受到“二人齊心,其利斷金”(《易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等簡單樸素語言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這些文化知識對民族性格和思維方式的影響。
除了專門的德育互動外,學科課堂對于傳統文化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班主任可協調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多傳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全面多維地筑牢傳統文化教育陣地。
班級管理伴隨學生的在校學習的始終,在規則管理之外,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學生心靈,讓學生心向君子之風,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款步前行,是班主任需要去關注和實踐的。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養成教育中更加突顯優勢,引導學生抵御不良因素的干擾,樹立良好的風范、高雅的情趣、昂揚的追求,將是我們常思常新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