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工業學校校企辦 重慶 400043)
職業院校需要充分落實實踐性教學的根本要求,因此,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需要將核心建立在實踐上,通過實踐指導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滿足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過程中建立在五年制職業院校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實現對“園校互動,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通過系統化的描述和總結,來找尋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提升該教育模式應用成效,不斷的進行完善和創新。[1]
在對五年制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過程中,需要保證教學改革理念的落實,更好的實現人才培養工作的創新,教學研究工作的實施需要明確我國五年制職業教育所具有的屬性,以及應用優缺點,目的是能夠制定出合理的五年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職業學校的教育要以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為主,這也是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的主要內容。職業院校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建立在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的提升上,堅持教學能力能夠面向企業發展主體,將企業建設、服務、管理作為主要的教育方向,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礎。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樹立明確的職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教學實際選擇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全面提高企業人才的儲備,滿足人才發展對技能的需求,這一目標需要校企共同努力來實現,讓學生能夠在畢業后直接入崗工作。[2]
在進行專業課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常常存在著學校單方面的努力,受教學改革的實施,職業教育開始向著“園校互動,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用發展,這就需要校企之間進行合作,企業要將社會發展過程中提出的人才需求與學校分享,通過校企合作來共同設計專業化的課程結構,以此來設定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對專業特殊性的研究了解到,當前我國的職業院校課程結構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通識延展式課程結構、主輔課程結構、平行鏈式結構。
1.通識延展式課程結構。通識延展式課程結構主要的教育內容是基礎技能,該課程的應用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并且能夠在課程創新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在針對職業能力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以學生為教學開展的核心,學校為重要的教學培育機構,企業主要承擔起教學輔助的作用。技能型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將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能夠全面提高企業在實踐教學開展中的重要性,滿足延展能力提高的教育要求,簡單來說,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需要以校企合作為主。
2.主輔課程結構。這種專業課程結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應用能夠將課堂內容設計成為不同的模塊,讓教學開展更具有針對性,結合學校實際,來將模塊教學內容交給學校承擔,以此來解決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問題,通過校企合作為學生構建一個與社會進行信息溝通的橋梁,全面提高學生的與人交流能力和信息傳遞能力,教學內容的實施需要由企業來承擔,為學生建立一個崗位技能實踐平臺,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發揮出校企合作的優勢。
3.平行鏈式結構。這種教學結構模式的主要任務是做好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結合當前所學專業的崗位流程來進行技術工藝指導,該課程結構的設計需要創新平行課程路徑,教育人員先對單元課程進行整理,將課程規劃為問題中心、訓練中心、任務中心等項目,同樣專業性的課程結構需要構建項目模塊化,通過單元制教學,來集中進行知識理論教學,讓學生能夠集中到企業接受實訓。實訓同樣堅持以項目模塊為中心,通過教師的專業輔導來豐富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識。[3]
循環式教學模式的實施,主要是通過對社會發展過程中人才需求進行深入思考,了解專業特點將學生需要學習的崗位能力進行確認,實現課程體系的優化,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最后的學習時間來掌握崗位實踐工作,通過對這些教學要素的落實達到教育目標。人才需求的分析是人才培養方向確定的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崗位能力是人才培養的主要目的,通過課程體系的優化來強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了了解學生的綜合素養,開展頂崗實習跟蹤調查。“園校互動,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教學優化,需要建立在社會專業發展中對學生將來工作崗位的職業標準分析上,了解學生的社會實習情況來了解學生的問題和優勢,開展針對性教學,跟蹤調查的結果需要及時向校方進行反饋,修復當前教學模式中的問題,為將來人才培養打下堅實基礎。通過校企合作,使學生學業情況和學生的崗位能力進行對接,充分體現出高校人才培養的適用性,實現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4]
市教委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需要及教育人員仔細的了解和分析,在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運用全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內容調整和規劃,如:適當的增加我國高校基礎知識教學和技能培訓的時間,讓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專業技能,通過校企合作來開展實訓。通過校外實習教學方式的開展來做好校內外學習內容的銜接。以此來讓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變得更加的科學合理,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制定一系列的教學研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