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當今社會,新媒體幾乎覆蓋了各個階層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大學生群體更是新媒體工具的忠實擁護者,然而形式各異、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很容易使大學生們迷失自我,扭曲其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新媒體滲透力強、覆蓋面廣、方便快捷等特點有效開展是當下高校研究的重要課題。[1]
各大輿論交流平臺登錄發言均不需要實名驗證,虛擬的環境給了留言者更多話語權上的自由,其中不乏一些偏激、不和諧的言論,而大學生群體正處于青春懵懂期,很容易受到這些言論的煽動,隨波逐流,卷進網絡暴力的漩渦,形成偏激的思想,喪失網絡道德。
當今時代的網絡環境充斥著多元的價值觀,其中不乏虛偽的、庸俗的、懶惰的、炫耀的思想,他們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背道而馳,如果不能通過網絡大環境向學生們輸出正確的價值觀,久而久之,大學生將會受到多元化價值觀的腐蝕,陷入迷茫的狀態。[2]
當代青年自小學到大學均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但教育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教條。大多數的思想教育課程得不到高校的重視,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材也趨于傳統,得不到大學生的青睞。而新媒體的到來打破了這種僵局,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在手機或電腦上接收大量的信息,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這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無不是一次重大的沖擊。
(1)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沖擊
課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單純的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學生的參與程度不高,使講課流于形式,并沒有注重授課效果的提升。而新媒體自誕生以來就收到廣大青年的喜歡,這表明大學生喜歡的教育形式已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他們更喜歡從電影、圖片或是小視頻中獲取信息,關注時事,了解社會動態。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新媒體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較大沖擊。[3]
(2)新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復雜的信息環境
當代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非常高,但由于網絡訊息的管理目前還沒有取得有效的成果,一些夸張不實的報道隨處可見,學生暴露在這樣紛繁復雜的信息環境中,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難度;其次,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快,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感到措手不及;最后,多元化的信息社會很可能讓學生迷失自我,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導學生分辨優良信息的難度加大。
(3)思想政治教育者權威性及話語權受到削弱
新媒體面向的群體不分階級年齡,這就導致學生可以跟思想政治課教師一同甚至先于其得到最新的時事政治消息,教師的權威性也隨之減弱。再加之新媒體環境下,言論自由得到了充分放大,大學生很容易就接觸到了不良的信息,教師很難第一時間加以正確的引導,進而導致教師的話語權受到了影響。
(1)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得到有效延伸
大學生可以通過移動設備終端,通過觀看人民日報等正規媒體每日新聞,了解時事動態,政治新聞等;高校可以通過校園官網,電子報以及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每天定期輸出富含主流價值觀的向上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與老師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交流問題看法,拉近了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之間的距離。
(2)思想政治教學素材得以豐富
大數據時代,新媒體所包含的信息是海量的,無不為授課教師提供了優質的教學素材。新媒體平臺傳播的信息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積累,還穿插了很多圖片、音頻、視頻,這些非文字性的內容恰恰是最受大學生歡迎的政治教育的輸出形式,任課教師可以適當引用借鑒,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來,創新教學模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得到有效提升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獲取教育素材的方式有限,來源的途徑局限于報紙、期刊、書目或是論文,而在新媒體時代下,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第一時間得到最新時事消息,更新課堂內容。課下,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時時得到最新的資訊,方便快捷的新媒體時代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接受信息內容紛亂復雜,包含了多元的價值觀,且信息的傳播速度快,給高校的輿論把控增加了難度,許多學校只能采取事后刪除等方式給與管理,造成了管理的被動性。因此,各大高校要健全機制,對熱門事件要盡早發聲,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要加強對學生言論的引導,給學生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新媒體環境中信息量持續井噴,如何讓學生能夠從海量的信息中關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高校應研究探討的重要課題。各高校可以利用公眾平臺的互動方式,收到學生對時事政治或其他新聞資訊的留言,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有的放矢的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把控輿論導向。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高校的輔導員、黨政工作人員以及思想政治課專任教師等,對新媒體運營維護不具備專業技能,因此,各高校可以聘請或培養既有思政基礎又懂新媒體運營的綜合人才,建立思政交流討論群,定期拋出熱點話題供學生探討,把握學生思想動態。根據學生的思想動態,定期在公眾平臺上推送圖文并茂的思政軟文供讀者閱讀,彌補了傳統思政教育在這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