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 內蒙古通遼 028000)
透視這門學科興起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民經歷了漫長又黑暗的中世紀的封建桎梏,為了建立新興的資產階級社會,為了掙脫精神和肉體上的壓迫,為了提升人民的利益和地位,重視古典文化,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文主義思想革命席地而起。人文主義肯定人的主體性,提倡用文學藝術來表達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和智慧。這時期的學者以頑強的研究精神、強大的熱情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形成和發展了包括透視學在內的各種科學理論。而位于地中海地區的貿易通道,使得東西方不僅僅有了貿易上的往來,并且有了廣泛的文化藝術傳播,為人文主義的陣地形成了數量龐大的平民階級,促使藝術文化具有了廣泛性和世俗性。而繪畫領域中,畫家為了畫面具有真實性,為了表現真實場景,他們開始研究寫實技巧,并且開始了對透視學的探索。[1]
在觀察物體時,由于方向、距離和高低等各種因素,我們所觀察的景物形象與原來的有所不同。同樣高的事物越遠越低,同樣寬的道路越遠越窄,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透視現象。“透視”一詞的具體定義是——透過平面看景物,研究它們形狀的意思。透視學是研究在平面上立體造型的規律。常見的透視規律有:[2]
1.最常見的兩種透視關系:平行透視、成角透視。
(1)平行透視是指當視線與地平面線平行時,如果物體是立方體的話,其中長、寬、高三邊有兩邊平行于透視面,這種透視現象就是平行透視。平行透視是繪畫中經常采用的構圖形式。
(2)成角透視是指當視線與地平面線平行時,如果物體是立方體,它的長、寬、高三邊只有一邊平行于透視面,這種透視現象就是成角透視。成角透視是繪畫中應用最廣泛的透視方法。
2.俯角/俯角透視規律——視線垂直或傾斜于地平線的觀察方法是俯視或仰視,也稱三點透視。
3.光影透視規律——物體受到光照后,都會呈現出“亮面”和“暗面”兩個部分,“暗面”叫陰,其投影稱為影。“陰影”一詞是暗面和投影的統稱。投影承接面又稱投影面。正確使用光影透視,會使畫面增加時空感,更加真實。
4.反影透視規律——光滑的物面,具有反射其他物體形狀的特性,使人看上去像是在物體“里面”有著和外面被映物相同的物體。這種物面成為反射面,反射面生成的物象為反影,水面的反影俗稱倒影。
5.大氣透視規律——當我們處于戶外的時候,由于大氣層的緣由,我們看到的東西隨著距離的遠近,呈現出物象的清晰和模糊,色調的濃厚與淡雅。畫家以遠近不同時物象的清晰度、色調的變化來塑造空間深度。
繪畫是畫家的一種視覺心理的反應和再現,畫家要依靠眼睛也就是我們心靈的窗戶來感知空間世界,“外師造化”形成印象,然后在經過精神上的感受、升華,“中的新源”,以一種視覺形式來表現,體現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一個自然空間―視覺空間―藝術空間過度的過程。透視的關鍵在于視,透視學主要就是研究眼睛與物體之間的關系,從上下、左右、前后也就是橫向、縱向、深向三個向度上研究眼睛所看到的與物體的運動關系和所形成的視覺空間,這是對透視學研究的入口。具有透視所在的畫面是包含幾何學中的點、線、面的關系,體現著物體的空間特征,有一定的科學性、推理性,在繪畫中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說透視是揭示特定條件下視覺空間規律方面的繪畫藝術空間的表達。
透視學在意大利文藝復興興盛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并且及時地運用到了繪畫中,例如意大利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畫面屬于典型的平行透視關系,中心點就在于畫面中心基督所在的位置上,屋頂、兩側墻的窗戶框架所形成的一組直角線直指中心點,吸引集中了視線,突出了中心人物基督。餐桌長長的水平線橫貫畫面左右,既形成了一種穩重的氣氛,又起到截止視線下行的作用。加上基督的冷靜、莊重、威嚴的形象刻畫,12門徒三人一組順桌依次排開、分列兩旁的對稱構圖,形成一種動靜對比,同時餐桌對著觀眾,采取了全開放的藝術處理手法,可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達芬奇通過實踐,將零散的透視知識總結成系統、規范的理論,闡述繪畫中透視的相關規律,對后世繪畫發展影響重大。而繪畫之父喬托,也在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代表作《逃亡埃及》中背景的描繪,第一次明確地表現出了透視法的運用,比如畫面中飛翔的天使。他在創作中所提出的人物與背景關系、空間關系和物體的體積感等問題正是后幾代藝術家所面臨的,喬托為后來的藝術確定了傳統繪畫的發展方向。而在光透視方面做出獨特貢獻的,是稱為“用光大師”的倫勃朗,他的作品《浪子回頭》光線從左側射來,投在父親與兒子的身上,周圍的人物籠罩在陰影之中,整個畫面通過光的明暗層次變化,使人物間顯現出一定深度空間。而最終將透視學理論化系統化的是丟勒,在他作品《懺悔中的圣哲落幕》中,畫家注重表現人體肌肉結構和空間透視,將人物和自然景色和諧地融合。他將幾何學運用到造型藝術中,他的透視作圖幾百年來一直還保持著它的優勢,為人們所采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透視學終于逐步發展并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
透視學在中國的出現,也不亞于西方,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經》中,就已記載了中國人對小孔成像的認識。而南北朝時,宋代宗炳在《畫山水序》中已經闡述了透視原理在中國繪畫中的運用。晉顧愷的《畫云臺山記》也提到了陰影和水中倒影透視在繪畫中的運用。以后歷代畫家對透視現象及其藝術的表現都不乏精辟的論述和創造性的運用。如清代王翚的作品,畫中內容既有平視又有仰視和俯視。構圖上,巧妙地把不同視點觀察到的景物匯集在一個構圖之中,但不失整體感。
透視學是一門與繪畫息息相關的學科,他使得畫面更具生命力與活力,是繪畫中不可或缺的知識體系。而現代美術教育中,透視學更是一門必修課程,我們只有更好地認識它、了解它,并且加以靈活運用,才能讓作品綻放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