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禺山高級中學 廣東廣州 510000)
新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沖破舊有的從上至下的非主動教學模式,構建起學生積極參與、知識探究、互動互評和自動生成的教學模式。結合新課程改革和番禺區“研學后教”的要求,本人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情境——探究——發展”的教學模式。所謂“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即: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關情境,從感性直觀的情境中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討論互研,總結歸納出正確的答案。其特點是: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促使學生互動交流、合作探究,自覺尋求問題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覺悟,發展學科核心素養。[1]
“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正是轉變了過去呆板的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通過不斷地創設有效情境,引導學生體驗情境——探究問題——發展素養,使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在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達成教學目標,這非常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知的一般規律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適時適度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用感性的東西訴諸學生的感官,引起聯想,逐步透過現象深入到本質,實現“由表及里、由外至內”的飛躍,然后再用理性認識去剖析社會現象,指導生活實踐。具體來講,“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就是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層層設疑,環環緊扣學生的心弦,每時每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這種教學情境中不斷產生新的學習動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率。[2]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總是自我定位不準確,誤把自己當主角,從頭到尾滔滔不絕,努力展現個人學識的淵博和教學功力的深厚,即使有“授之以漁”,也是機械的、生硬的。忽略了本該作為課堂主角的學生的真實感悟,忽視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最終不利于落實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本人經過多年實踐,逐步形成“情境——探究——發展”這一既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思維能力,又能更好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的主程序是:展示情境——提出問題——探討問題——發展素養。其主要特點是:情境探究的最終目標落在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上,教學評價始終貫穿于情境探究及整個交流互動過程,情境探究與教學評價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實現教、學、評三者有機統一。
番禺區實施“研學后教”改革已經好幾個年頭了,在這股浪潮下,本人在2013年申報并通過了番禺區“研學后教”課堂教學研究案例的立項,這幾年一直堅持探索和實施“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并將其滲透和貫徹到課堂教學之中。今年4月份,本人代表政治科組參加了學校的教學比武大賽,上了一節高二哲學的《認識運動,把握規律》的新授課,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評委和聽課教師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下面就結合這節課來談談這一模式的實際操作。[3]
(1)目標導學,引領方向
布魯姆指出:有效的學習始于準確的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我們也常說:學要有目標,趕要有方向。由此可見,制定清晰規范的三維教學目標,是教學實踐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情境創設的重要依據。教師必須認真地研讀標準,這里的標準包括新課程改革標準、番禺區“研學后教”指導意見以及教材特點、學生實際來制定教學目標,并變為學生的學習目標。依據這一目標,創設相關有效情境,搜集、篩選教學素材,形成系統的教學思路。制定的目標要言簡意賅,重點突出,輕易操作。[4]
(2)創設情境,拋磚引玉
根據教學目標,創設教學情境,明確探究內容,這是“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的關鍵。因此,精選什么樣的材料,創設什么樣的情境,探究什么樣的內容對于這一環節至關重要。這種情境探究必須以教師對學科教學目標的全面解讀為前提,以對教學內容的深度研讀與整體把握為基礎,以對學生實際的全面評估為立足點來創設情境、組織探究。要求教師認真研讀標準,把握教學內容;認真鉆研學生,考慮學生需求,從而使學生在情境經歷中體會,在問題探究中明理,在目標引領中前進。
(3)合作探究,釋疑明理
創設情境之后,就進入合作探究的環節,這也是“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采取生活素材“廣州水浸街”的新聞視頻切入話題,展示了廣州“水浸街”的真實狀況,本地學生很有親切感,容易引發情感共鳴。附上新華網轉載的七大原因,緊跟著提出“廣州水浸街是天災還是人禍?”的問題,學生之間合作探究、釋疑明理,得出結論:“廣州水浸街”是天災更是人禍。這樣的探究既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很好地論證了“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哲學道理。然后,又擺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人類可以改變、消滅規律”和“人類只能順從規律、聽天由命”,形成鮮明的對比,思維上產生激烈的碰撞。
《認識運動,把握規律》一課,充分實踐和展示了“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情境創設層層遞進,直指教學目標;問題設置環環相扣,直面學生疑點;教學效果的評價貫徹始終,鞭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上,學生在教師引領下,情感隨著情境的遷移而變化,其參與熱情被激發,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使學生在情境體驗和問題探究中加深了對“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哲理的理解、運用。同時,整節課具有鮮明的教育目標,即為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總結這幾年實踐“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的成果如下:
動力源自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學生的興趣從何而來呢?創設有效的情境不失為一種靈丹妙藥。隨著“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的開展,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了可喜的變化,積極主動學習已經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學生探究知識奧秘的欲望和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動力大大增強,其學習興趣得到很好地促進。學生反映這樣的課堂教學有趣、生動,學習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津津有味”,樂在其中。
情境探究不只是為了贏得學生的笑聲和掌聲,它更側重于尋求知識、能力與情感三者的完美結合,使知識的吸附、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凝成一種取勝的法寶,激勵學生孜孜不倦地、滿腔熱情地追求真理、創新思維。“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實施之前,學生往往只停留在“吃飽”教材,沒有真正地消化吸收,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基本上都是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知識和觀點,而不能勇敢地提出獨到的見解。實施之后,學生學會自覺地、主動地發問為什么和怎么樣,隨聲附和的狀況明顯減少,絕大部分可以依據教學情境形成自己的觀點,樂于、善于探究的意識和勇于創新的意識都明顯增強。
“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以“情境探究”為紐帶,把”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有機聯結起來,圍繞“情境探究”展開活動,使“教學內容依托情境”,“探究過程發展素養”。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讓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政治認同;實現對學生的思維啟迪,使其思維能力不斷提高,能夠理智、辯證地思考;實現對學生的品質塑造,讓其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培養公共有序參與能力。此模式實施后,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獲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等綜合能力,而且其思想政治覺悟不斷增強,逐步形成正確的“三觀”,這可以說是此模式帶給學生終身發展的寶貴財富。
經過幾年對“情境——探究——發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歸納、反思出一些值得注意、改進的地方,具體如下:
1.只為“活躍氣氛”而創設的情境探究。這種情境探究一味追求時政的、流行的、學生感興趣的視頻和話題,表面上展現學生的主體性,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是忽視對教學內容的鉆研與把握,其結果是情景探究的形式與教學內容脫節,表里不一,導致學生往往只深刻記住情境,反而對教學內容模糊。
2.只為“導出知識”而創設的情境探究。這種情境探究在選材上往往不顧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思維能力,更側重于對教材知識點的導出,容易出現“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尷尬情況。其結果是學生的思維形成慣性,不加思索地照搬照套教材的知識點,“情境探究”變成裝飾品,沒有發揮該有的功效。因此,情境設計通常是牽強的、零碎的,探究結果自然是表面的、膚淺的,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了解現象,而不能把握本質,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真正地鍛煉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