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一零八學校 吉林長春 130031)
“有效學校”是指如何利用有限的管理資源獲得最大的管理效能。這其中“產出”始終是與人的發展,即學生與教師的發展緊密相聯的。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認為,人的發展及才能的培養是遺傳、教育、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人不僅受環境的影響,也在不斷地、能動地改變環境,又進一步地影響他人和自己。環境是人們精神價值的依托,是促成主體內在品質形成并通過群體自主建構而出現的一種“教育場”。從生命的視角來思考,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去發揮生命的價值,幫助每個學生健康地、愉快地成長,對學校而言,這種對人的發展及才能的培養產生實際影響的全部條件就是學校環境。
學校有效發展,是世界各國關注的共同事務。國外有效學校研究已經形成不同取向,積累了豐富的知識。[1]
最初的研究依靠的是對學校輸入與結果大樣本的回歸分析與相關分析,關注的是“教育的生產函數”。這種研究在控制各種背景變量的基礎上,評價學校教育投入和教育結果之間的關系。一般把生師比、教師年薪、生均支出作為教育投入的變量,學生的成績作為教育的結果變量。這種有效學校觀關注的或是微觀的學生層面、或是學校層面、或是學區層面。認為增加投入就會提高輸出,是一種靜態的有效學校模型。[2]
從若納·埃德蒙(Ronald Edmonds)的《城市貧民的有效能學校》研究開始,有效學校的研究逐漸運用比較和案例的方法來描述有效學校的特征。埃德蒙的研究列出了可歸因于有效學校的五個因素:(1)強的行政領導;(2)鼓勵學習的學校氣氛;(3)對學生成績的高期望值;(4)監控學生學業成績的清晰的教學目標;(5)重視基本技能的教學。這個時期的有效學校,重視學校過程的影響,關注學校領導的影響力、學校組織氣氛的培育、教學的有效組織以及學校生存的外部環境的影響(如家校合作)。
這種有效學校觀認為,影響學校有效的因素是復雜的,提高學校效能的途徑是多樣的。它從兩個基本方面來考慮學校氛圍:一是“人”的方面,由校長、教師以及學生組成;二是“情境”的方面,有教學情境、學習情境以及組織情境。并由此認為,學校有效與校長的行政領導效能、教師的教學效能、學生的學習效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受到三者決定性的影響。
其中,“校長效能”相當重要,它影響各個教師的效能,“教師效能”則直接影響“學生效能”,學生效能的高低則決定教育產出的質量和素質即學校效能的高低。同時,各效能的變項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反饋”影響,學生效能可以影響教師效能,教師效能也可以影響校長效能。教師的效能與學生的效能能否發揮,又與客觀的外在情境有關,主要有教學情境、學習情景和組織情境。這些因素透過相互作用,構成了復雜的、動態的、有機的關系,從而決定了有效學校的結構。
綜觀所述,有效性強調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是改進學校辦學,提升學校內涵,形成鮮明特色,促進辦學水平全面的提高,而優化教育環境,是達到“有效學校”發展目標的必要保障。
關于“有效學校”,國外研究得較多,但由于條件限制,我們所能查到的同一研究領域的研究資料十分有限。相比之下,我國目前較少人關注有效學校的研究,香港、上海等地有學者展開了相關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從總體上講,很少立足于一個真實的具體的學校現場來進行有效學校的探索,通過優化環境來創建“有效學校”則更少。
“有效學校”是一個內涵深刻、外延廣博的概念。它既與教師素養、學生發展緊密相連,又與教學行為、教學績效緊密相關,在目前教學理論界對它的研究還較薄弱的狀況下,有利于拓展和豐富教學理論研究,為教學理論研究提供實踐性材料。
當前,在學生課業負擔繁重的普遍情況下,適時地提出了“有效學校”。新課程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措施。這其實就是硬環境與軟環境的建設。我們期望通過開展這項研究,力圖形成與新課程要求相匹配、相一致的學校環境,以此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校的有效性。
通過對“有效學校”的內涵、要素、特征的研究,形成對“有效學校”的獨特認識,構建“有效學校”的要素構成模型和變化發展模型。
通過開展優化環境的創造性實踐和工作,創建綠色校園、數字校園、人文校園的學校環境,促進有效學校的建設,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將學校建成學生學習的樂園、精神的家園。
通過文獻研究,比較新課程與傳統課程對教師、學生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課程背景下“有效學校”的內涵,提煉、概括出與實施課課程相匹配、相一致的“有效學校”的要素和特征,進而形成“有效學校”的要素構成模型和變化發展模型。
環境有“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不僅包括學校的自然環境,還包括學校的網絡環境等。軟環境可包括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高雅的校園文化,和諧的師生、生生間的人際關系等。通過觀測與調查,對本校所反映的現有問題進行探究,探索優化環境,創建有效學校的方式和途徑。
教育質量是學校工作的永恒主題和重要的生命線,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環境尤其重要。硬環境是生命,軟環境是靈魂。好的硬環境能讓師生心情舒暢,激勵學生上進,促進師生發展。軟環境是學生健康成長所需的各種條件和氛圍,是一所學校文化底蘊的體現。總之環境是人成長的雨露和陽光,只有先進優美的硬環境和寬松和諧的軟環境相結合,才能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地發展,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
人是一種精神生長的群體,不僅包括物質上的生長,也包括思想、觀念、態度等精神上的生長,有效學校的歸結點是如何有利于促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成長。教育事業是每個生命個體共同的事業,不僅要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眼前的、顯在的成長,同時也要關注長遠和潛在的生長,通過教師個體生命的成長來促使學校、學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