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蘇教育學院 新疆阿克蘇 843000)
眼下新疆,“雙語”教育,特別是漢語教學在官方已稱為國語教學,是教育部門的重點工作之一。而在國語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漢語教師,是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及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他們肩負著帶領著少數民族學好漢語的國家使命。作為國家通用語言及文化的傳播者,只有自身真正的將這門文化學透了才可以把更加透徹的漢語知識傳遞給少數民族學子,所以在新疆,漢語教師的“培訓”始終在持續。我對少數民族漢語教師“培訓”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不斷追求統一完整的國家,在不斷發展各地經濟文化語言特色的同時,還不忘互相學習。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漢語教學的重視,使得漢語教師的角色越來越關鍵。通過他們,不僅可以加強國家內部的文化統一,還能拉近各族人民之間的關系,使各民族可以通過漢語更好的交流,從而使國家內部各民族更加和諧統一,并且身為一名中國人有責任、有義務了解并掌握我們國家的文化和通用語言。因此,漢語教師“培訓”意義重大。
1.首先,注重因材施教。目前在新疆,漢語教師有少數民族也有漢族,而在偏遠的農牧地區,更多的是少數民族教師從事漢語教師,尤其是南疆。而很多少數民族漢語教師自身在語言關就是存在問題的,還有部分漢族漢語教師,在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施教過程中,也存在問題。因此,我認為在對漢語教師培訓時應注意分類、分層教學,根據缺乏的知識層次逐步開展培訓。
2.其次,注重完善知識結構。因新疆教師數量比較缺乏,特別是雙語教師缺口較大。很多教師或多或少的存在知識結構方面的不足。如為了補充一線教學,很多并非師范專業的畢業生走上了教學崗位。這種情況下,有的雙語教師不僅在漢語知識方面儲備不足,更多的是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第二語言學方面的知識修養不夠,但以上知識結構不但是民族地區漢語教學的發展需要,也是漢語教師必備的理論素養。再如,有大批量很接“地氣”本土少數民族雙語教師走上農村雙語教學崗位,但在新疆,特別是南疆農村,基本上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除了課堂,能運用國語的機會少之又少,語言環境相對較弱,很多本來國語水平相當的少數民族教師,在農村工作一段時間后,國語水平都存在直線下降的現象,所以語言關對農牧區民校少數民族教師始終是個難關。當然,也有大量漢族雙語教師充實到農村教學崗位,雖然自身國語水平沒問題,但農村少數民族孩子的國語水平有限,有的甚至是0基礎,這樣的漢族教師和少數民族孩子在課堂中并不能流暢的溝通和交流。所以,在當前新疆大面積開展的雙語教師培訓以及繼續教育中,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第二語言學、國語基礎和新疆本土少數民族語言可以視培訓教師自身情況以及教學需求,酌情添加。
3.再次,注重能力培養。語言是一門奇妙的學科,不是說得好或寫得好就能教的好,語言教學能力直接關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量。我認為漢語教師,一是要不斷提升參訓教師的教學能力,當前南疆教師教學能力的展現比較單一,考核還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雖然自治區、地區和各縣也會舉辦花樣繁多的教學比賽,但各縣市教師數量較大,教學比賽也只是涉及部分教師,缺乏普遍性,所以我認為如何對教師教學能力進行定期考核也是值得研究的。二是應有針對性地培養教師們在漢語課堂上可以靈活應變的能力和方法,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使同學們在課堂上可以感受到國語的魅力。可以在雙語教師培訓的課堂上經常性的開展一些小型的、形式多樣的活動,不但加強了記憶,更能展現參訓教師的漢語知識,同時鍛煉了漢語教師活學活用的能力。
4.最后,注重教研培訓。新疆,特別是南疆地區,很所學校教研活動存在著走形式,很多教師面對課題上不知如何下手,使得重之又重的教研徹徹底底成為為教師發展的“軟肋”和短板。所以,教研方面,我認為在漢語教師培訓的必修課程《教材研讀與課堂模擬訓練》中雖然加入了集體備課、評課、反思等內容,但效果并不理想,依舊存在著不會和走過場的現象。科研方面,在長期(一年脫產、兩年脫產)的漢語教師培訓中發揮高校教師的傳幫帶作用,融入科研課題,既可以最大化的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又能幫扶來自一線教學的教師在科研方面的成長。
漢語是我們國家的標志性語言,而且這也終將演化成為一門國際性的語言,一直在我國各少數民族地區普及,甚至在不久的將來發展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而當前的主要任務便是在新疆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推廣,因此本人對少數民族漢語教師“培訓”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因本人閱歷與社會實踐能力偏低,導致文中很多內容還不完善,還望廣大學者給予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