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高中 河南洛陽 471000)
為了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提升文化自信。讀好書,讀整本書;注重個性化的閱讀,趣味閱讀國學經典的方式,使語文學科的知識富有趣味,增強其實用性,從而提高學生感知美的能力和語文素養,不斷完善自我人格。
我國從上世紀初開始,就對閱讀國學經典提出了倡導和研究。其中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的序文里說:“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現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課堂上的文本研習是師生與文本對話,活動體驗及問題探討等等則是師生、生生的對話,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反復強調對國學經典的閱讀與鑒賞,所以,閱讀國學經典在語文課堂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經典著作是人類知識的結晶,是人類智慧的源泉,蘊藏著人類幾千年來燦爛的文明。讀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
這是我在引導學生閱讀經典作品時對學生的寄語。
可是,學生在翻開我們推薦的經典作品后,發出了一片唏噓之聲。這一情況是我早已預料到的。本來國學經典就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大難題,面對這些密密麻麻的古漢語文字,學生當然會覺得茫然而無從下手。走進經典尚且費力,可又如何去品味經典?我想,這也是眾多教師的疑問。帶著這種疑問和茫然,我們帶著學生一起走進了“經典”教材,如涉溪走路,我們在探索中前行,不斷總結,漸漸地,我們被溪中美景所吸引,腳步也慢慢輕松起來,待來到岸邊,回首來路,便有了頗多思考與感慨。
要讓學生走進經典,先要排除他們思想上對文言文的恐懼。而排除恐懼的最好辦法當然是興趣。于是,學習經典之初,便“設置環境,激其興趣”。
如何設置環境,激起興趣?首先,給學生介紹了中國古典文化經典的主要著作及其特點,并結合實際談了談經典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使學生發現經典并非遙不可及,它就在我們身邊。《論語》早就告訴了我們讀書學習、為人處事的方法;中庸之道可以使你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游刃有余。讀先秦歷史著作,了解中國歷史;觀唐代貞觀政要,知曉治國安邦之術。品大學,學做人;讀佛經,明真理。朱熹告訴你什么是天理人欲,顧炎武與你暢談經世致用。搜集《論語》中關于知禮明禮的句子,進行整理,學生討論并寫成一部情景劇的劇本。讓學生自主合作,展示自我,在表演中感受屬于禮儀之邦的自豪。
對于國學經典中出現文學常識,開展文化常識搶答競賽活動。學生代表進行舞臺展示(穿漢服展示服飾文化,通過情景劇,演示春節貼對聯;正月十五上元節猜燈謎、舞龍獅;寒食及清明;端午賽龍舟;七月七乞巧節剪紙;七月十五中元節祀鬼;十月十五下元節祈福解厄)。讓學生在活動中產生興趣。經典中的很多話流傳至今,已變成成語、熟語、格言等,有些意義發生了變化也應做好整理和歸納。
已經走進經典,那么又如何品味經典呢?品經典如品茶,品茶有三樂,一曰獨品得神,一個人面對青山綠水或高雅的茶室,通過品茗,心馳宏宇,神交自然,物我兩忘,此一樂也;二曰:對品得趣。兩個知心朋友相對品茗,或無須多言即心有靈犀一點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腸,此亦一樂也;三曰:眾品得慧。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師”眾人相聚品茶,互相溝通,相互啟迪,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道德知識,這同樣是一大樂事。
品讀經典也可有這三種境界。
其一為獨品經典,一個人靜心凝神,或伏案沉吟,或仰頭嘯歌,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經典文字,感悟經典魅力。當然,學生獨品經典之初的效果可能不甚使我們滿意,也許讀了半天,有些學生也不能說出個所以然。這就需要我們的引導,如:改變被動的詩歌背誦形式、枯燥的讀詩歌方式,進行有趣味的唱歌比賽,更有效的閱讀,進而背誦詩歌;改變無效的詩人及背景介紹導入,進行各地名勝與名人故事的講座,達到賞美景、憶美句、講淵源。
其二為對品經典,與同桌、老師在課堂對話,與好友在閑余暢談,推心置腹,交流心得。這一環節關鍵在于發揮大家合作閱讀的長處,“合作閱讀主要指生生為探究問題而進行的閱讀,也包括師生之間的合作。合作閱讀要求學生深入文本,真正做到“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經典是安靜的,它必須等到一個好的讀者才能復活。經典又是喧鬧的,無數充滿魅力的智慧在不停地向你招手,等待你的到來。走進經典,我們看到了鮮花盛開的春天。品讀經典,我們的人生有了不一樣的金色秋天。回首經典,永遠魅力無邊。走進經典,品讀經典,使語文學科的知識富有趣味,增強其實用性,從而提高學生感知美的能力和語文素養,不斷完善自我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