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雨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6.36
摘要 目的:探究腺苷蛋氨酸治療膽汁淤積型肝炎的療效。方法:收治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7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給予基礎保肝和門冬氨酸鉀鎂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腺苷蛋氨酸治療。結果:研究組TBIL、ALT、AST和PTA指標下降較對照組更為明顯(P<0.0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低于研究組(P<0.05)。結論:腺苷蛋氨酸治療膽汁淤積型肝炎療效顯著,有利于肝功能恢復。
關鍵詞 腺苷蛋氨酸;膽汁淤積型;肝炎
膽汁淤積型肝炎是我國常見的一種肝臟疾病,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急性戊型病毒性肝炎尤其常見。膽汁淤積型肝炎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肝臟功能喪失,而造成機體嚴重的代謝紊亂,如重度膽紅素升高和肝功能持續惡化等。如果血清膽紅素濃度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可加速肝細胞氧自由基生成,加快疾病發展進程,進一步加重肝損害。2014年1月-2016年12月對收治的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采用腺苷蛋氨酸治療,效果較優,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齡35~68歲,平均(54.7±6.1)歲。患者臨床表現為大便灰白、皮膚瘙癢、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所有患者的診斷符合2000年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試行)》中膽汁淤積性肝炎診斷標準。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在性別、年齡及病情等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均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
治療方法:①對照組給予人血白蛋白、維生素C、還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二銨、苦參堿等基礎保肝治療。并給予門冬氨酸鉀鎂治療,將20 mL門冬氨酸鉀鎂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1次/d,1周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②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腺苷蛋氨酸治療,將1000 mg腺苷蛋氨酸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1次/d,1周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檢測指標:注意檢測及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包括總膽紅素(TBIL)、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和凝血酶原活動度(PTA)。
療效評價方法:①顯效:治療后肝功能恢復正?;蚪咏#R床癥狀消失;②有效:治療后,TBIL和ALT等指標較治療前明顯下降(>50%),臨床癥狀有所好轉;③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體征及肝功能均無好轉,甚至患者死亡。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臨床檢驗指標比較:治療后,對照組和研究組的TBIL、ALT、AST均降低,PTA升高,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4個指標下降更為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和研究組分別有3例和8例患者得以治愈,患者肝功能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臨床癥狀消失。對照組和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5.7%和94.3%,后者顯著高于前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膽汁淤積型肝炎可持續促進肝損傷進展,加快疾病發展的進程。臨床治療應以根除和控制原發病為主。目前,臨床上治療膽汁淤積型肝炎藥物較多,包括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膽酸、糖皮質激素和苯巴比妥等,但臨床治療效果不一。腺苷蛋氨酸在解毒、抗氧自由基、抗感染和提高Na+/K+-ATP酶的活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通過轉甲基化作用保護細胞膜的流動性和提高Na+/K+-ATP酶活性;通過轉硫基作用,合成一系列含有巰基的氨基酸,提高細胞的解毒功能。此外,腺苷蛋氨酸還可以對抗腫瘤壞死因子的表達,減少膽汁淤積的程度。
我們將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70例膽汁淤積型肝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前者采用基礎保肝和門冬氨酸鉀鎂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腺苷蛋氨酸治療。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各項化驗指標下降得更為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腺苷蛋氨酸治療膽汁淤積型肝炎療效顯著,有利于肝功能恢復,值得臨床參考和使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