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彬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6.40
摘要 目的:探討腹腔鏡袖套式胃減容術治療病態性肥胖的麻醉處理方法。方法:收治接受腹腔鏡袖套式胃減容術治療的病態性肥胖患者5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結果:相比于氣腹前,氣腹后10min、30min、60 min時患者的心率、平均動脈壓、平均氣道壓均明顯增高(P<0.05),其肺順應性明顯下降(P<0.05)。結論:針對病態性肥胖患者的具體情況,在其行腹腔鏡袖套式胃減容術過程中實施合理的麻醉管理,可有效保證麻醉的安全性。
關鍵詞 病態性肥胖;腹腔鏡袖套式胃減容術;麻醉
資料與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接受腹腔鏡袖套式胃減容術治療的病態性肥胖患者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3~59歲,平均(41.29±15.21)歲;體重92~143 kg,平均(120.35±23.47)kg;BMI指數均超過40 kg/m2,其心功能ASA分級Ⅱ~Ⅲ級;合并癥包括糖尿病25例,高血壓27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6例,心肌缺血5例;均在全身氣管插管麻醉下進行腹腔鏡袖套式胃減容術。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保存完整,尤其是手術資料無缺失。
方法:對患者的麻醉管理方法進行總結分析,具體如下:①術前麻醉準備:所有患者均在術前常規禁食、禁飲持續12h,術前接受血氣分析、肺功能檢查、心臟超聲檢查、胸部X線片檢查、呼吸道檢查,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應將空腹血糖控制在<7.8 mmol/L,合并有高血壓的患者應將收縮壓,舒張壓控制在<140/100 mmHg。②麻醉誘導:手術前,給予患者0.01 mg/kg鹽酸戊乙奎醚注射液肌內注射,進入手術室后對患者上肢靜脈予以開放,經橈動脈穿刺置管,對其動脈壓進行監測,對相關呼吸循環指標進行記錄,并以10 mL/(kg·h)的速度給予患者乳酸林格氏液注射;給予患者持續5 min的面罩吸氧,吸入純氧,再予0.3μg/kg舒芬太尼、2 mg/kg順式阿曲庫銨、2 mg/kg丙泊酚,待患者意識消失且肌肉松弛后,經可視喉鏡插管,如患者預計插管困難則應加用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于氣管表面麻醉。③麻醉管理:氣管導管插入成功后,連接麻醉機,以通氣頻率12~15次/min、氣體流量2 L/min、氧氮比1:1的參數進行機械通氣,通氣模式為壓力控制模式,對呼氣末二氧化碳進行調節;麻醉維持采用靜吸復合麻醉方式,給予患者吸入七氟醚麻醉,再以每分鐘0.1~0.15μg/kg的速率持續泵入瑞芬太尼。待患者手術開始后建立氣腹,氣腹建立后根據患者的呼吸循環指標對潮氣量進行調整,使患者維持在一定的麻醉深度。術中持續給予患者濃度2%的七氟醚吸入及瑞芬太尼泵入,還可追加順式阿曲庫銨泵入,待患者氣腹停止后將七氟醚吸入關閉,將氣體流量調節至6 L/min,于縫合切口時停止泵入瑞芬太尼。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表現形式為n(%);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表現形式為(x±s),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手術過程中各時間段的呼吸循環指標比較,見表1和表2。
手術情況:患者的手術時間平均(3.28±1.42)h,蘇醒時間平均(9.15±1.29)min,拔管時間平均(14.58±4.3 2)min,術中未發生麻醉意外事件,術后均未出現并發癥。
討論
針對病態性肥胖患者腹腔鏡袖套式胃減容術中的麻醉管理方法,本次研究對其要點進行了總結,具體如下:①做好術前準備:對患者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進行重點檢查,對患者平躺仰臥時是否存在憋氣現象進行詢問,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并對患者進行動脈血氣分析、肺部通氣功能檢查,對其呼吸功能進行進一步了解,還應對患者的下頜活動度、頭頸活動度、張口情況進行了解,對其氣管插管難度進行預估。②做好術前合并癥處理:針對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應實施積極的降血壓、降血糖措施;針對部分胃食管反流風險高的患者,應在術前給予其常規胃管留置,必要時可給予其雷尼替丁以誘導加壓,在氣管插管后立即對氣囊進行充氣。
綜上所述,針對病態性肥胖患者的具體情況,在其行腹腔鏡袖套式胃減容術過程中實施合理的麻醉管理,可保證手術的順利完成和患者的安全蘇醒,大大提高此類手術的麻醉安全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