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6.55
摘要 目的:探討中醫辨證施治對盆腔炎的應用與療效。方法:收治盆腔炎患者92例,根據治療方法分為西醫治療組和中醫辨證組,各46例。西醫治療組給予西醫治療,中醫辨證組給予中醫辨證施治。結果:中醫辨證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西醫治療組(P<0.05);中醫辨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西醫,治療組(P<0.05);中醫辨證組患者白帶恢復時間、疼痛消失時間、包塊消失時間、積液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西醫治療組(P<0.05)。結論:中醫辨證施治對盆腔炎的療效確切,可有效消除包塊和積液,減輕疼痛,促進白帶恢復正常,不良反應少,有效性和安全性高。
關鍵詞 中醫辨證施治;盆腔炎疾病;應用療效
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等特點,在育齡女性中發病率高,以白帶異常、腰骶酸痛等為主要癥狀,治療不及時可出現不孕。西醫多采取抗生素等進行治療,但不良反應較多,且對部分患者治療無效,容易復發。本研究探討了中醫辨證施治對盆腔炎的應用與療效,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盆腔炎患者92例,根據治療方法分組,每組46例。西醫治療組年齡22~48歲,平均(32.78±2.23)歲。中醫辨證組年齡22~47歲,平均(32.15±2.9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方法:①西醫治療組采用西醫治療。給予青霉素鈉靜脈80萬U和0.5%滅滴靈250 mL靜脈滴注,1次/d,治療2周。②中醫辨證組給予中醫辨證施治。方劑組成:紫花地丁、紫草、連翹、敗醬草、元胡各25 g,金銀花、苦參、赤芍、香附各20 g。對濕熱者加桃仁、黑三棱、蒲公英、蜀大黃各10 g;對氣虛血瘀者加牛膝、地龍、桃仁、紅藤各15 g;對氣滯夾瘀者加五靈脂、當歸、土鱉蟲各15 g。上述方劑用水煎服,1劑,d,早晚兩次服用,治療2周。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白帶恢復時間、疼痛消失時間、包塊消失時間、積液消失時間、盆腔炎治療效果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白帶正常,疼痛、積液和包塊消失;②有效:白帶改善,疼痛、積液和包塊均減輕或減少;③無效:未達到有效的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統計學方法:SPSS 15.0軟件統計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白帶恢復時間、疼痛消失時間、包塊消失時間、積液消失時間比較:中醫辨證組患者白帶恢復時間、疼痛消失時間、包塊消失時間、積液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西醫治療組(P<0.05),見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中醫辨證組盆腔炎疾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西醫治療組(P<0.05),見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中醫辨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西醫治療組(P<0.05)。其中,西醫治療組2例腹部脹痛,4例神經衰弱,2例月經異常;中醫辨證組1例神經衰弱。見表3。
討論
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疾病,有反復性、病程長等特點,其多發生在流產后、產褥期和經期。中醫學認為盆腔炎屬“帶下”范疇,以胞宮濕濁或熱毒瘀滯導致氣血運行受影響,出現氣血凝滯和沖任損傷等主要病機,在治療時需遵循涼血消腫、清熱解毒和化瘀止痛原則。采用中醫辨證施治,可根據患者情況給予不同中藥加減,有效促進瘀血吸收,發揮扶正祛邪和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作用,可兼顧標本,有效抑制炎癥,加速癥狀消退。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醫辨證組盆腔炎疾病治療效果明顯高于西醫治療組(P<0.05)。中醫辨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西醫治療組(P<0.05)。中醫辨證組患者白帶恢復時間、疼痛消失時間、包塊消失時間、積液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西醫治療組(P<0.05)。
綜上所述,中醫辨證施治盆腔炎疾病的應用與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值得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