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榮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6.76
摘要 目的:探討PDCA管理模式對燒傷整形科護理質量的影響。方法:收治燒傷并接受整形術患者3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采用PDCA護理,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ADL評分和護理質量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PDCA護理管理模式可提高燒傷整形科的護理質量。
關鍵詞 PDCA管理模式;燒傷整形;護理
燒傷是指熱液體、高溫氣體、高溫固體、火焰等熱力接觸到體表而引起的皮膚或黏膜損害,嚴重者可損傷皮下肌肉、骨甚至內臟組織。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患者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燒傷患者往往通過手術來改善外貌和功能。PDCA即管理循環護理程序,是在20世紀中期被提出的一種規范化護理步驟,P是指計劃(Plan)、D是指實施(Do)、C是指檢查(Cheek)、A是指處理(Action),4個環節循序漸進并進行循環,可以顯著提高護理管理質量。本文就PDCA模式在我科的應用進行總結、報告。
資料與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燒傷并接受皮瓣移植患者30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150例。研究組男87例,女63例;平均年齡(39.3±24.6)歲;其中輕度燒傷9例,中度燒傷117例,重度燒傷24例;平均住院(37.6±16.4)d。對照組男81例,女69例;平均年齡(40.7±22.8)歲;其中輕度燒傷14例,中度燒傷109例,重度燒傷27例;平均住院(36.9±17.2)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燒傷程度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入院時向患者進行一般燒傷護理知識宣講,術前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相關知識及術后恢復注意事項,協助做好術前準備。術后予注意患者生命體征、指導患者飲食、指導康復訓練等一般常規護理。研究組采用PDCA護理方法。首先成立PDCA品質管理小組,共8名成員,護士長為總負責人;另選1人為小組長,負責活動策劃、質控落實、任務分配等工作;1人為小組秘書,負責活動記錄;余下小組成員負責實際工作落實與反饋。每月集中開會1~2次,匯報工作完成進度、發現的問題及整改建議等。①P:由小組內的責任護士制定。在患者入院后,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體能、燒傷程度、燒傷部位等進行專科評估,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交由組長審閱修改制定,最終由護士長批準。②D:由小組內責任護士具體落實。入院時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手術前向患者講解術前檢查、術前準備,減少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負擔。術后要密切觀察與護理患者創面皮瓣血運情況,保證各種管路的通暢,并做好生活及飲食護理。術后恢復期要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訓練。出院時告知出院后注意事項及門診復查時間,出院后定期隨訪。③C:小組成員按照計劃表檢查各項設定措施完成情況,每日自查,并讓患者及家屬對護理進行評價。小組長每周檢查,將問題及時反饋,及時發現未能實現的目標或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根據患者及家屬要求及時靈活調整計劃,制定相應的對策。④A:每周進行1次總結,對不合理的計劃進行調整,對效果較好的部分進行深入優化,并制定下一步的目標及計劃。
觀察指標:①術后并發癥:包括術后創面感染、出血、血運障礙、皮瓣下積血、皮瓣撕脫等。②日常活動能力(ADL)評分:包括進食、沐浴、修飾、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共10項內容,每項1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強。③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項,出院時讓患者進行單項勾選,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本組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創面感染、出血、血運障礙、皮瓣下積血、皮瓣撕脫等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8.0%,遠低于對照組的28.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護理前后ADL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前ADL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ADL評分均高于護理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護理后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率99.3%,高于對照組的88.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PDCA是由美國質管專家戴明提出的一種管理方法,因此又稱“戴明環”,是按照計劃、執行、檢查、處理的順序把質量管理標準化、科學化的循環體系,是一個不斷提高、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4個步驟實行的過程中,能夠對患者進行初步評估,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方案,制定個體化的護理計劃,可以提高護理滿意度。我科從2013年引入PDCA管理概念,并深刻體會其對提高護理質量所帶來的益處。PDCA管理的前提是建立分級明確的質管小組,實現的關鍵是快速、有效的反饋機制。護士長為主要負責人,小組內設立組長,組長分管組員,計劃由組員初步制定,組長修改完善,護士長審核批準,做到心中有數,有預則立,能及時發現計劃中的不足,進行修改。執行計劃由責任護士完成,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檢查與反饋,通過觀察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需求,以及根據醫生的治療計劃,隨時反饋計劃中不合預期的地方,組長進行靈活調整,護士長再次審核,形成新的計劃。每周1次定期進行匯報總結,再一次對計劃進行調整,然后重復整個過程。
PDCA給護理界帶來的管理益處已被公認,可以降低院內感染率、降低出院患者失訪率、提高病案管理質量、提高護理質量、提高護理滿意度等。在本研究中,與常規護理相對比,PDCA護理方法能減少燒傷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證明了PDCA護理方法值得在各科室廣泛運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