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
摘要: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以農民增收為原則,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達到穩定農民收入水平,促進農村城鎮化、現代化建設進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主要包括農業結構調整、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農產品結構調整。該文通過簡要闡述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并結合通榆縣興隆山鎮具體實際情況,淺談從以上三個方面得到的幾點認識,以期對未來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認識
孫 穎. 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幾點認識[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35):7.
從農業自身發展的要求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既是整個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整個國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基礎。因此,抓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興隆山鎮一直把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建設作為發展農、牧業的突破口,確立了“生態建設立鎮、科技創新興鎮、綠色食品富鎮、股份牧業強鎮”的發展理念,依托四個基地,促進特色農業、牧業的發展。
一、農業結構調整
1、優化種植業結構
據調查結果顯示,通榆縣興隆山鎮當前的種植業大部分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這種二元結構為主,而要進行種植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首要任務就是積極推進“糧食—經濟—飼料作物”這種新型的三元種植結構,采用間套復種等形式,逐步使飼料生產轉變為相對獨立的產業,提高飼料利用率,進而促進農業種植的良性循環與發展。此外,要保證在穩定農田面積和糧食生產面積的基礎水平上,以提高種植業經濟效益、優化種植業結構為目的,將資源成本降到最低,實現農業高效發展。
2、優化林、牧、漁業結構
由于林、牧、漁業處于種植業和二、三產業的連接部分,所以其發展水品標志著一個地區的整體農業結構水平。根據通榆縣興隆山鎮現有林、牧、漁業結構可作出以下調整:適當控制農田面積和農民數量,從優化農村勞動力方面入手,大力投入林、牧、漁業產業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在穩定林、牧、漁業傳統生產結構的同時,提高消耗少、轉化率高、經濟效益高的品種利用率,達成農民增收的目的。
3、利用區域化比較優勢,發揮特色經濟
通榆縣興隆山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基礎在農業、重點在工業、根本在生態”的功能定位和“建設全國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縣、綠色能源示范縣、特色生態旅游縣”的發展目標。可以依托于當地的生態資源優勢,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結構,并采取典型示范作用,形成區域主導農業結構,增加農民穩定收入。
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1、積極推進農村小城鎮建設
進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就必須重視推進農村小城鎮建設,不僅可以加快勞動力轉移,還可以有效地增加農民收益,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為避免投入資源浪費,應根據通榆縣興隆山鎮實際環境,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選取適宜的地區進行全面規劃,并將之建設為具有輻射帶動力的中心小城鎮。
鼓勵和引導各種民營經濟向中心小城鎮聚集,通過提高農業產業聚集度,來調動農民生產經營的競爭力和主動性。
建立合理有效的城鄉統籌就業機制,改革因戶籍原因造成的保險、福利等方面障礙,對所有農村勞動力給予公平的待遇,創造競爭有序的就業機制。
2、完善五大生產鏈條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五大”生產鏈條的完善,有利于加速農業經濟結構轉變速度。由于全國各地農業之間存在競爭關系,所以根據通榆縣興隆山鎮的實際情況,需進行畜牧、林果、蔬菜、糧油、纖維類這五大生產鏈條的完善。在完善過程中,首先要從實際出發,引導民營經濟改革現有的生產加工模式;其次是加大對創新能力的重視程度,通過自主研發和引入國外良好加工技術、設備和管理手段等方法,促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三、農產品結構調整
1、調整農產品結構思路
據調查結果顯示,通榆縣興隆山鎮現有的部分農產品結構過于簡單,單純追求農產品產量,而忽略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以提高農業產品質量為主要目標,不斷優化生產結構,將農產品優質化、高檔化和深加工化;其次是根據當地或需要出口的需求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生產加工;最后是嚴格遵守國家相關規章制度的標準,通過降低農藥使用量等各項舉措致力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以及為其在國內外農業市場競爭提供動力[1]。
2、加大農產品優質化、專用化推進力度
隨著全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市場結構的改革,農產品行業競爭力也越來越激烈。通榆縣興隆山鎮存在部分農產品質量較低、競爭力較差的現象,導致本地農民收入有限且難以提高。因此,要致力于加大農產品優質化、專用化的推進力度,在確保農產品生產產量的前提下,發展更具商品價值的糧油、棉花等農產品,從根源上解決農產品大眾化和運材料產品主導的現狀,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進而確保農民增收。
四、結語
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既是生產力的調整,也是一場深刻的革命。要確保新一輪結構調整順利進行下去,取得實效,就必須更新思想觀念,調整思維方式,深化農村改革,建立新的體制。比如圍繞勞動力轉移,要積極推行土地流轉制度,逐步發展農業集約化經營;圍繞調整結構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積極、有效的改革農村稅費制度,實行費改稅,既能減輕農民負擔,又規范農村收費行為;圍繞農村社會化服務,必須改革原有的經濟組織,建立新的服務體系等。
參考文獻
[1] 周文飛,劉婷婷,姜美麗,等. 推進農業產業訖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J]. 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2012,(2):47-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