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星,黃龍兵,王昕,李伍文
摘要:小麥白粉病是響水縣小麥上常發性病害,對小麥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威脅,筆者對本地區小麥白粉病重發年份的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剖析其重發原因,提出科學的防治對策。
關鍵詞:小麥白粉病;發生特點;重發原因;防治對策
張紅星,黃龍兵,王 昕,等. 沿海地區小麥白粉病重發原因及防控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35):19-20.
小麥是響水縣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3.2萬hm2左右。小麥白粉病是本地區小麥上的常發性病害,在小麥各個生育期均可發生,病菌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葉鞘、莖稈和穗部均可受害。病部最初出現白色霉點,以后逐漸擴大形成白色霉斑,發病重時病斑連成一片,形成大片白色至灰色霉層。一般葉片正面病斑多于葉片背面,下部葉片較上部葉片發病重,嚴重時形成大量霉穗,對小麥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為此,筆者對2014年以來小麥白粉病重發情況進行了田間調查,分析其發生特點,剖析其重發原因,探討科學防控對策,為今后科學預報和指導防治提供借鑒。
一、發生特點
1、見病期早,病情上升快,自然發生程度重
本地區小麥白粉病常年在3月中旬見病,4月中旬進入發病盛期,5上旬達發病高峰。
2014年3月15日見病,當日病株率1.2%,病葉率0.2%,4月上旬病情開始發展,4月6日病株率12.8%,病葉率4.2%,4月中旬進入發病始盛期,4月13日病株率77.3%,病葉率29.8%,4月下旬后病情迅速上升,4月25日病株率92.1%,病葉率63.8%,5月上旬達發病高峰,5月3日病株率100%,病葉率99.3%,5月26日最終病株率100%,病葉率99.5%,病指38.2,自然發生程度為中等偏重。
2015年3月20日見病,3月23日病株率0.8%,病葉率0.07%,4月上旬病情開始發展,4月6日病株率11.7%,病葉率3.2%,4月中旬進入發病盛期,4月19日病株率70.2%,病葉率21.5%,4月下旬病情發展快,4月27日病株率100%,病葉率47.6%,5月上旬達發病高峰,5月10日病株率100%,病葉率91.7%,5月30日最終病株率100%,病葉率91.2%,病指32.7,自然發生程度為中等偏重。
2016年3月15日見病,3月20日病株率1.2%,病葉率0.08%,4月上旬病情開始上升,4月8日病株率12.8%,病葉率4.6%,4月中旬進入發病盛期,4月15日病株率82.8%,病葉率28.5%,5月上旬達發病高峰,5月8日病株率100%,病葉率92.4%,5月30日最終病株率100%,病葉率95.5%,病指41.6,自然發生程度達大發生。
2017年3月17日見病,3月26日病株率1.8%,病葉率0.4%,4月上旬病情開始發展,4月7日平均病株率9.8%,病葉率3.2%,4月中旬進入發病盛期,4月15日病株率32.4%,病葉率10.6%,5月上旬達發病高峰,5月6日平均病株率100%,病葉率93.3%,5月31日最終病株率100%,病葉率94.5%,病指36.4,自然發生程度為中等偏重。
2、茬口間差異性大,稻茬麥重于旱茬麥
本地區小麥種植茬口為旱茬和稻茬,據5月下旬全縣大田最終調查:2014年旱茬麥病田率81.3%,病株率38.6%,病葉率20.2%,稻茬麥病田率100%,病株率95.7%,病葉率86.9%;2015年旱茬麥病田率80.0%,病株率29.8%,病葉率12.1%,稻茬麥病田率100%,病株率79.2%,病葉率58.3%;2016年旱茬麥病田率70.0%,病株率19.4%,病葉率8.8%,稻茬麥病田率100%,病株率86.2%,病葉率62.3%;2017年旱茬麥病田率33.3%,病株率9.8%,病葉率3.8%,稻茬麥病田率100%,病株率75.6%,病葉率52.4%。
3、品種間發病程度差異明顯
2016年5月中旬我們對在4月中旬用藥防治過一次的稻茬小麥進行調查,不同品種間發病情況差異性較大,鄭麥9023病株率和病葉率均達100%,病指達55.6,病菌已侵染至穗部,田間出現 “霉塘”;煙農19病株率平均81.9%,病葉率69.4%,病指26.2;淮麥19病株率72.6%,病葉率63.8%,病指22.6;濟麥22病株率45.3%,病葉率32.7%,病指10.2;淮麥20病株率平均37.8%,病葉率平均22.5%,病指8.3。
4、發生面積廣,產量損失大
2014-2017年小麥白粉病發生面積分別為2.6萬hm2、2.8萬hm2、2.6萬hm2、2.2萬hm2。2014年6月中旬初典型田塊調查,小麥品種為鄭麥9023,對未治田和在4月29日和5月6日畝用40%多·酮(多菌靈35%、三唑酮5%)150 g防治兩次的田塊各采集25穗進行打粒曬干稱重,未治田730粒重24.3 g,千粒重為33.3 g,防治田691粒重33.6 g,千粒重為48.6 g,未治田較防治田千粒重下降31.5%。
二、原因分析
1、氣候條件適宜
麥類白粉病菌對溫濕度的適宜范圍廣。秋冬季及早春氣溫可影響春季病害始見期的早遲、潛育期長短、病害發展速度和病害終止期的早晚。當春季氣溫上升到6-7℃,病害開始顯癥,氣溫上升到10℃以上,進入普遍率上升期,氣溫達14-15℃后,嚴重率明顯上升,病情迅速發展達高峰。適量降雨有利于發病,但雨水過大且集中,反而不利于病害的發生與流行。春季陰雨多,日照少,可加重發病[1]。
2014年3月上旬旬平均氣溫為6.5℃,較常年偏高1.1℃,達到適宜的顯癥溫度,見病較常年偏早,4月中、下旬旬平均氣溫分別為14.4℃、16.5℃,加之4月中旬三個間歇降雨日,降雨總量9.6 mm,促進病情迅速上升,4月26-27日降雨量28.2 mm,田間濕度大,適宜的溫度和田間濕度,促成小麥白粉病病情急劇上升,5月上旬初達發病高峰。
2015年2月份、3月上旬平均氣溫均較常年低0.9℃,降雨量分別較常年少10.1 mm 和9.5 mm,不利于小麥白粉病菌萌發,始見期較去年偏遲,3月中旬旬平均氣溫9.4℃,較常年高1.4℃,3月17-20日降雨量31.7 mm,較常年多22.3 mm。適宜的顯癥溫度和充足的田間濕度,有利于小麥白粉病菌的萌發和侵染,在3月20日見病,4月中下旬降雨量較常年偏多,4月下旬平均氣溫達18℃,高于常年3℃,促使小麥白粉病病情迅速上升,最終在5月上旬達發病高峰,稻茬麥發生較重。
2016年3月上、中旬平均氣溫分別為7.2℃、7.0℃,3月8日降雨量12.4 mm,適宜的田間溫濕度,有利于小麥白粉病菌的萌發和侵染,始見期較去年偏早,3月15日見病。4月上旬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降雨量較常年偏多,病情開始發展,4月中旬平均氣溫為15.3℃,較常年偏高1.5℃,降雨量較常年多12 mm,小麥白粉病病情迅速上升,4月下旬-5月上旬平均溫度偏高,但4月26-28日、5月2-3日的降雨,最終促使病情在5月上旬達發病高峰,稻茬麥病情較重。
2017年3月上旬平均氣溫分別為9.5℃,旬降雨量7.5 mm,雖然旬降雨量較常年少2.0 mm,但仍能滿足小麥白粉病的顯癥溫度和相對濕度,有利于病菌的萌發和侵染,于3月17日見病,較去年遲2天。4月上旬平均氣溫為12.8℃,較常年偏高1.1℃,旬降雨量為18.3 mm,較常年偏多5.5 mm,病情開始發展;4月中旬平均氣溫為17.0℃,較常年偏高3.2℃,旬降雨量為27.5 mm,較常年多8.6 mm,小麥白粉病嚴重率迅速上升;5月上旬平均氣溫為18.4℃,較常年偏高0.9℃,加之5月4-5日、8-9日的4個降雨日,所氣溫影響,2017年小麥生育期偏晚,最終促使病情在5月上旬末達發病高峰。
2、感病品種比例較高
全縣種植小麥品種主要有淮麥系列、徐麥系列、濟麥22、煙農19、矮抗58等,占小麥種植面積的80%以上,對小麥白粉病的耐病力均不高,特別是煙農19、淮麥19、矮抗58等品種比較感病。
3、種植方式有利發病
受大面積直播稻種植的影響,稻茬小麥播期偏遲,下種量較大,田間基本苗較高,氮肥施用過重偏遲,無效分蘗增多,后期群體密度偏大,田間郁閉程度偏高,濕度偏大,抗病能力差,有利病菌侵染,導致發病嚴重。旱茬麥播期早,前期生長量大,無效分蘗死亡早,田間濕度小,后期莖葉老健,不利于病菌侵染,發病相對較輕[2]。
4、農戶重視程度不夠
在小麥白粉病用藥防治上,農戶重視程度不夠,常年習慣在小麥抽穗揚花期與小麥赤霉病防治一并用藥,對一般發生年份,防治效果較好,但對發生早、發生重的大發生年份,防治適期明顯滯后,從而造成小麥白粉病的重發危害。
5、防治質量不高
常年全縣小麥穗期用藥主要以三唑酮、戊唑醇等復配劑為主,用于同時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由于生產廠家較多,三唑酮、戊唑醇等有效成分含量有高有低,包裝有多有少,在實際使用中,部分農戶存在用量不足,加之用水量普遍不足,畝用水量只有常規用水量的50%,從而影響了防治的效果[3]。
三、防治對策
1、選用抗(耐)病品種
全縣種植的小麥品種抗(耐)病性均不強,可種植淮麥20和濟麥22等品種,相對耐病。
2、推廣機械條播
因地制宜推廣機械條播,適期精量播種,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增強通透光能力,減輕病害發生程度。
3、加強田間管理
避免偏施重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同時做好清溝理墑,降低田間濕度。
4、科學用藥防治
小麥白粉病前期發生輕,病情發展慢,尤其稻茬小麥中后期發展快、爆發性強,一旦錯過防治適期,病情很難控制,因而,小麥白粉病首次用藥時間必須提前,當病葉率達5%左右就要開展首次用藥。本地區常年首次用藥時間在4月10日左右,稻茬小麥5-7天后再全面用藥一次,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可在小麥抽穗揚花期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同時用藥兼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戊唑醇、嘧菌酯、醚菌酯、醚菌·丙森鋅等,藥量和水量都要用足,確保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 刁春友,朱葉芹,等. 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 徐優良,張愛華,任壽美,等. 2015年泰興市小麥白粉病重發原因與防控措施[J]. 上海農業科技,2017,(02):122-123+133.
[3] 潘 勇,張開朗,王東明,等. 2015年建湖縣小麥白粉病重發原因及其防控技術[J]. 中國植保導刊,2016,36(0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