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世界上稻米消費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水稻生產的大國。而中國水稻生產的主要地區就是南方稻區。自古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該文分析了影響水稻產量的因素,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希望為提高南方水稻的產量做出貢獻。
關鍵詞:南方稻區;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何佳興. 南方稻區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35):51.
世界上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就是水稻,而中國是世界上水稻生產最多的國家。中國的水稻產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近些年來,中國的水稻總產量不斷的提高,但是區域間的差距仍然很大,南方的有些地區生產效益并不高。
一、影響南方稻區水稻高產的因素
1、水稻種植方面的問題
(1)水稻的種植密度不適當
對于水稻這一農作物來說,恰當的種植密度能夠最大化的發揮太陽的光熱資源和土壤的肥力,讓水稻的總產量得以提升。而控制水稻密度的方法就是機械化種植,如果水稻的種植密度過于密集,在水稻生長的前期并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影響,但是到了水稻的生長后期抽穗期,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土壤的肥力不足,種植過于密集的水稻會相互影響汲取土地中的肥力,這樣會降低水稻的總體產量。
(2)機械化的種植水平不發達
中國南方水稻區機械化的水平不夠發達,除了主要的水稻種植區以外,其他的水稻種植區缺乏農用的設備,機械化的水平不發達,相對落后。水稻的機械化種植包括機械化的播種和機械化的轉移栽培,
在近期,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加大力度的扶持水稻機械化的水平,提高人力和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到了這一政策。
2、水稻管理方面的問題
(1)水稻化肥的利用效率不高
工業化肥的出現緩解了土壤肥力不足的局面,為農業產量的提升提供了很大幫助,增加了水稻的總產量,使現有的耕地產出更多的農作物。但是,中國在化肥的使用方面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例如鉀肥不足但是氮肥過量,而過度的施肥會污染水稻的生長環境。目前,中國水稻肥料的總用量很高,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出了很多,造成了化肥的利用率低和對土壤的污染。
(2)水稻用藥不規范
有的地區,水稻的自然災害頻發,尤其蟲害最為嚴重,直接影響了水稻的總產量。很多農民都喜歡用農藥來消除蟲害,但是對于水稻蟲害的了解又很少,總是認為用藥越多,越能消滅害蟲。實際上,只是單純的增加用藥的數量,并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這樣做不僅僅增加了農民的成本,還影響了水稻的總產量。另外,過多的打藥,也會影響水稻的生態圈,使其失去自己的調節能力。
二、高產量的栽培技術
1、選擇優良品種的重要性
在中國水稻的歷史上經歷了四次大的變革,每一次水稻培育科技的進步都使水稻的總產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物科技發揮了很大作用。在前些年,中國開始推廣種植超級水稻,超級水稻的出現讓中國糧食的總產量有了質的改變。對于中國地理差距很大的地理環境,超級水稻比普通水稻有更強的適應力。水稻品種要根據地區的天氣特征來選擇,同時還要注意的是不要種植同樣的品種,要間隔種植。
另外,南方稻區還存在著種植密度過大的缺點。對于這一弊端,經過多年的改革,已經研究出了相應的對策。而現在的水稻種植研究的重點也從關注產量轉變到了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1]。
2、提高水稻肥料的利用效率
首先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對于氮肥的使用量要降低,而對于氮肥的吸收量要盡量提高。對于水稻來說,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對于肥料的需求也不一樣。對于水稻來說,肥料也不是越多越好。主要以有機的肥料為主,無機肥料為輔,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使用不同的肥料,要建立標準化的水稻肥料的施用模式。對于不同生長階段的水稻施不同的肥料,而具體肥料的使用情況要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氣候而定。
3、提高機械化水平
在水稻的培育過程中,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機械化水平利用率不高,要提高機械化水平,逐漸實現水稻的規?;a,減少人工種植,提高水稻播種的效率,讓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轉向其他行業,為城鎮化的發展做出貢獻。而在水稻的培育過程中,我們應該加大對于插秧機的使用率。因為插秧機能夠設置出科學的秧苗距離。能夠使水稻間的間距適中,提高水稻的產量[2]。
4、對于水稻的用藥要做到適量使用
首先,對于農業災害要有相關的應急反應機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水稻的覆蓋區建立監控網絡,及時對各種自然災害作出預警,并做出相應的反應預案,建立災害防控技術體系。還要向稻農普及水稻用藥的知識,有些稻農認為水稻的用藥越多越好,實際上過多的藥物對于水稻的生長不利,而不足的用藥又起不到作用,所以要控制好水稻的用藥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南方稻區水稻的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我們要做到選擇優良的水稻品種、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提高機械化的利用效率、對于水稻的用藥量做到適量使用。向稻農普及水稻用藥的知識,掌握先進的技術,提高水稻的總產量。
參考文獻
[1] 陳永森. 南方稻區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 農家科技旬刊, 2017(2):70-72.
[2] 陳運雄. 南方地區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 中國農業信息, 2013(11):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