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云
幼兒園建構游戲是幼兒運用思維、想象和動手操作,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生活的游戲。為了滿足幼兒建構游戲的需要,我們將一個水泥露臺改造成充滿陽光的建構室,整個創設過程歷經了基于經驗、基于理論、基于課程三個階段。
一、基于經驗,為幼兒提供環境和材料的支持
為了讓幼兒能與建構室的環境、材料發生積極的互動,從2012年9月到2016年1月,我們對建構區的場地、環境、材料進行了四次調整。雖然每次調整都基于幼兒的問題,解決了區域設置單一、環境缺乏關聯、空間設置不合理、材料投放不豐富等實際操作中的困難,但反思整個調整過程,更多憑借的是教師的經驗和感覺,缺乏科學的規劃和理論的支撐。
二、基于理論,讓支持和指導更加適宜有效
2015年6月,我園成功申報了江蘇省“十二五”重點課題“幼兒園公共游戲區域支持性策略的實踐研究”,開始了研究歷程。2016年6月,在鎮江市教師網絡培訓活動中,我園承擔了“建構區”的研究任務。為此,指導專家向我們推薦了《幼兒園創造性課程》這套書,期待專業理念能指導教師深入研究工作。
(一)學習
1.全園通識性閱讀。為了讓教師的閱讀更加自主和有效,我們開展了“一學期共讀一本書”的活動,全園教師在規定時間內自主閱讀,看懂的部分用標簽簡單敘述自己的實踐案例,不懂的部分用彩色筆重點標注,注明問題。閱讀結束后,開展分享交流會,大家互換書籍,閱讀別人的批注;分享案例,滲透自己的理解;提出問題,共解研究的不惑等。
2.項目組深度學習。隨著課題及項目研究的深入,教師專業能力弱和研究對教師專業要求高的矛盾日益凸顯。基于幼兒園的園情,我園成立了項目研究小組,確定三位市、區骨干教師為項目小組研究的領頭人,帶領園級骨干和年輕教師開展幼兒園建構活動研究。在領頭人帶領下,項目組教師分段精讀與研究內容相關的書籍和章節。結合教師拍攝的幼兒建構游戲視頻,學以致用,檢驗理論學習的有效性。還請專人從雜志、網絡上查找其他園所建構區研究經驗的相關文章,整理打印并裝訂成活頁書供大家閱讀,讓理論學習更接地氣,更有針對性地指導教師的實踐。
(二)行動
1.審議。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教師以班級為單位到建構區找出環境設置的問題,填寫相關表格。由課題組長將各班填寫的表格匯總,了解大家發現的問題。利用教師業務學習時間,集中在建構室開展審議工作。主持人將存在的問題分類羅列,教師交流解決問題的策略,集思廣益,確定解決方案。
2.調整。審議結束后,所有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具體工作,分工到人,定期完成調整。面對分歧,我們采用利弊羅列法,根據行動價值進行選擇。
(三)記錄
1.教師記錄。幼兒進行建構活動時,教師開展跟蹤式觀察,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技能,發現問題后及時做出調整,繼續關注調整的適宜性,循環往復地為幼兒的建構提供有益的支持。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幼兒活動過程及發展軌跡。記錄包括幼兒已有經驗、預設目標、活動準備、活動實錄、發現問題、建構新經驗、調整建議等內容。詳實的過程性資料,為其他班級開展相關活動提供了借鑒和經驗。
2.幼兒記錄。教師就如何記錄幼兒建構的過程和作品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三班教師提出,班上的幼兒愛畫畫,他們決定將幼兒的設計圖紙、合作建構、展示作品等全過程用圖畫和照片的方式記錄,形成班級《建構記錄書》。于是,每次建構游戲結束后,幼兒都會將建構中有趣的事情畫下來和大家分享,休息時段,好多孩子會自行翻閱記錄本。孩子們的興趣引起了教師的關注,其他班級也開始與幼兒討論起屬于自己的建構記錄書。現在,每個班級都有了由孩子自主表征的建構記錄。
三、基于課程,讓研究持續深入和可視
在《幼兒園創造性游戲區域活動指導》一書中提到,按照游戲的創造性程度,建構游戲可以分為自由建構、模擬建構和主題建構。園中自主申報了三個研究班級,由行政牽頭成立研究組,開始了建構項目課程的嘗試和探索。以大班主題建構“立交橋”為例,項目課程分為開始、探索、結束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主題產生
1.主題來源。在談話活動“有趣的寒假中”,洋洋說媽媽帶他回老家參觀了一座新建的大橋,回到家他用樂高積木把大橋拼搭出來了,媽媽連夸他是能干的孩子。其他幼兒聽了不甘示弱,都說自己也會搭,要求比賽。征求大家意見后,教師確定了“立交橋”的建構主題。
2.新舊經驗的鏈接。主題確定后,首先教師通過談話,了解幼兒關于立交橋的已有經驗和知識。然后組織并參與幼兒的討論,將幼兒對立交橋主題想要學習的知識列出問題清單,畫成網絡圖。
(二)第二階段:實踐探索
1.豐富經驗。獲得家長支持,通過網絡查找等方法,幫助幼兒了解立交橋的基本特征,嘗試用各種材料進行立交橋的搭建。教師幫助幼兒掌握架空、平鋪等建構技能,再通過集體教學,交流對立交橋外形結構的認識,畫出準備搭建的立交橋設計圖,由每組幼兒投票選出本組將要搭建的立交橋圖。
2.實地考察。剛開始搭建時,孩子們不知應該怎么表現橋的架空和交錯,搭的立交橋始終像公路。教師請家長在周末帶孩子到大橋實地考察,仔細觀察立交橋有幾層,每層是怎樣交錯的,每一層橋下的橋墩是怎樣的等,回班后由幼兒進行分享交流。
3.實踐操作。第一次嘗試斜拉橋的建構時,第一組幼兒選擇用積木展現斜拉橋的鋼索部分,第二組則用報紙卷成長管表示鋼索,但是,兩組都出現了橋體不穩以及外形不像的問題。幼兒回班討論后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建構探索,最終,他們選擇用回形針串聯做鋼索,用易拉罐做橋墩,用吸鐵石將串好的回形針吸在“橋墩”上,圓滿解決了搭建不穩和外形不像的問題。
4.記錄學習。幼兒通過大量的圖畫和符號記錄各自的想法和學習探究的過程。剛開始幼兒僅僅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慢慢地演變為用各種表征符號記錄。組織幼兒開展“建構故事”分享會,教師則用簡短的文字記錄匯編成《我們的建構故事》,供其他同伴學習和分享。
(三)第三階段:結束
1.策劃“親子建構”高潮活動。近一個月后,幼兒對立交橋的興趣減退,立交橋項目課程進入結束階段。幼兒策劃和爸爸媽媽們進行“建構大PK”。他們自己設計邀請函和海報,通過主題搭建比賽的形式,分別在建構室、多功能廳設置“世界多美好”和“上陣父子兵”兩個參賽項目。幼兒進區后選擇圖紙、規劃場地、合作分工、領取材料,各個環節有條不紊,家長們則像回到童年,感受游戲的快樂,親歷孩子的學習和發展。
2.項目研究主題墻。我園在班級中專門設置項目研究主題墻或展板,用圖畫、照片、文字等記錄、見證幼兒的學習和探究。主題墻上有班級約定的“積木密碼”,即孩子給積木起的名字,確定記錄的符號等;有查找的關于立交橋的圖片資料;有搭建中的問題及解決的辦法等。
3.豐富園本課程,講述學習故事。項目課程結束后,班級教師將研究的過程性資料收集整理成資料包,這包含查找的資料、各階段開展活動的圖片、教師的觀察記錄、活動案例等。學期結束時,教師制作視頻,分享“立交橋”項目課程中發生在幼兒身上的學習故事。
回首走過的路,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成長,他們對建構充滿了興趣,學會了表達,建立了自信!